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5-16页 |
·劳动力供求理论 | 第16-17页 |
·诱致性技术与制度变迁理论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第19-32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现状 | 第19-22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率呈上升趋势 | 第19-20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流向低 | 第20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现行举措多样化 | 第20-22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就业机制不健全 | 第22-23页 |
·就业渠道不畅通 | 第23页 |
·就业流向不平衡 | 第23-24页 |
·实际工作能力不足 | 第24页 |
·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 第24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24-31页 |
·政策制度对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制约 | 第24-26页 |
·社会环境对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制约 | 第26-27页 |
·用人单位对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制约 | 第27-28页 |
·高校对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制约 | 第28-29页 |
·学生自身制约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问题SWOT分析 | 第32-42页 |
·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建立评判模型——以某林业大学为例 | 第32-35页 |
·就业优势分析 | 第35-36页 |
·拥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 第35-36页 |
·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 第36页 |
·行业性就业优势 | 第36页 |
·就业劣势分析 | 第36-37页 |
·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 第36-37页 |
·沟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 第37页 |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 第37页 |
·就业机遇分析 | 第37-41页 |
·涉农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 第37-40页 |
·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带动就业机遇 | 第40页 |
·农林高校的行业实力产生推动作用 | 第40-41页 |
·就业威胁分析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模式的构建 | 第42-49页 |
·就业模式的类型划分 | 第42-44页 |
·计划型就业模式 | 第42页 |
·市场型就业模式 | 第42-43页 |
·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 | 第43-44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44页 |
·预测性原则 | 第44页 |
·特色与差异化原则 | 第44页 |
·准确定位原则 | 第44-45页 |
·实效性原则 | 第45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模式的构建——多维互动就业模式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6 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的保障措施 | 第49-57页 |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 第49页 |
·扶持农林高校毕业生成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主力 | 第49-50页 |
·优化农林高校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社会环境 | 第50-51页 |
·加强涉农领域用人单位的人才吸纳能力 | 第51-52页 |
·完善农林高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 | 第52页 |
·优化就业指导体系及就业服务水平 | 第52-54页 |
·农林高校毕业生积极引导自身到涉农领域就业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