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9页 |
第一章 《古诗十九首》的诗歌渊源与产生背景 | 第9-15页 |
第一节 诗歌渊源 | 第9-11页 |
第二节 产生背景 | 第11-15页 |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的对立统一特征 | 第15-33页 |
第一节 儒道冲突的创作动因 | 第15-19页 |
一、儒 | 第16-17页 |
二、道 | 第17-19页 |
第二节 雅俗兼具的情感内容与形式 | 第19-23页 |
一、雅 | 第20-21页 |
二、俗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抒情与叙事的表现方式 | 第23-33页 |
一、抒情 | 第24-27页 |
二、叙事 | 第27-33页 |
第三章 《古诗十九首》的诗学意义 | 第33-45页 |
第一节 孤独的人物群像——感伤主义的精神内核 | 第33-40页 |
一、孤独的男性 | 第35-37页 |
二、孤独的女性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文学功能转换 | 第40-45页 |
一、“文学自觉”与《古诗十九首》 | 第40-42页 |
二、言说方式的转变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古诗十九首》的传播与接受 | 第45-52页 |
第一节 传播史 | 第45-49页 |
第二节 接受史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