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公共事件场域内公众非制度化参与行为机制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1章 引言第7-9页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第7-8页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8-9页
第2章 非制度化参与的相关概念及所依托的民主理论第9-12页
   ·相关概念综述第9-11页
     ·公民参与及非制度化参与的涵义第9-10页
     ·公共事件的涵义第10-11页
   ·非制度化参与所依托的民主理论——参与式民主第11-12页
第3章 非制度化参与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第12-27页
   ·非制度化的上访第12-15页
     ·非制度化上访的形式——越级上访第12-13页
     ·非制度化上访的形式——集体上访第13-14页
     ·非制度化上访的原因第14-15页
   ·非制度化的示威游行第15-16页
   ·非制度化的直接对抗第16-18页
     ·非制度化直接对抗的形式——自杀式维权第16-17页
     ·非制度化直接对抗的形式——暴力抗法或社会泄愤行为第17-18页
   ·非制度化网络参与第18-21页
     ·网络参与的具体表现——网络公祭第19页
     ·网络参与的具体表现——人肉搜索第19页
     ·网络参与的具体表现——网络论坛第19-20页
     ·网络参与的具体表现——微博第20页
     ·非制度化网络参与的原因第20-21页
   ·拉关系或走后门第21-23页
     ·拉关系或走后门的具体表现——行贿第21-22页
     ·拉关系或走后门的具体表现——贿选第22页
     ·拉关系或走门的原因第22-23页
   ·散布谣言第23-27页
     ·散步谣言的具体表现第23-25页
     ·公众散播谣言的原因第25-27页
第4章 公众非制度化参与的特点分析第27-33页
   ·公民参与的非制度化是遵循一定逻辑顺序的嬗变或演化过程第27-28页
   ·公众可能自始至终以理性有度的姿态非制度化参与第28-29页
   ·公众非制度化参与的诱因多样,并非只缘于直接利益冲突第29-30页
   ·网络化使公共事件的蔓延程度及影响力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态势第30-31页
   ·公民非制度化参与并非决意推翻现存体制或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第31-33页
第5章 公民非制度化参与行为纳入制度化参与轨道的举措第33-39页
   ·提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信力第33-37页
     ·健全问责及责任追究机制、防止问责异化第33-34页
     ·增强信息公开度及政府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第34-35页
     ·提升政府回应力,有效、精准地回应公众利益诉求第35-36页
     ·健全民主、决策及科学的决策机制,严防朝令夕改第36-37页
   ·社会大众应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和参与能力,尽量采用制度第37-39页
     ·公众要提升自身的辨知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第37页
     ·公众应牢固树立个人法律观念、道德自律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第37-39页
第6章 结束语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QD的位移测量系统误差校正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频的公路隧道火焰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