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 ·学术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城镇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环城游憩带研究 | 第13-15页 |
| ·城镇化和环城游憩带的关系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城镇化和环城游憩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9-28页 |
| ·城镇化相关概念 | 第19页 |
| ·环城游憩带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 ·游憩与旅游 | 第19-20页 |
| ·环城游憩带概念 | 第20-22页 |
| ·环城游憩带形成机制 | 第22-23页 |
| ·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 ·环城游憩带空间范围界定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8-32页 |
| ·人口特点 | 第28-29页 |
| ·国民经济发展 | 第29-30页 |
| ·产业结构调整特点 | 第30-31页 |
| ·乌鲁木齐市建成区面积变化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概况 | 第32-45页 |
|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范围界定 | 第32-35页 |
|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游憩资源分类 | 第35-37页 |
|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发展 SWOT 分析 | 第37-43页 |
| ·优势 | 第37-40页 |
| ·劣势 | 第40-42页 |
| ·机遇 | 第42页 |
| ·挑战 | 第42-43页 |
| ·swot 分析结论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发展水平评估 | 第45-55页 |
|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53页 |
|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6页 |
| ·环城游憩带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 第46-47页 |
| ·指标释义 | 第47-50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3页 |
| ·综合评估过程及结果 | 第53-55页 |
| 第六章 乌市城镇化与环城游憩带的互动关系 | 第55-63页 |
| ·乌市城镇化与环城游憩带互动关系的三维图形分析 | 第55-57页 |
| ·环城游憩带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 第57-58页 |
|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 第57页 |
|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速调整产业结构 | 第57页 |
| ·推动城市空间扩张 | 第57-58页 |
| ·丰富城乡文化内涵 | 第58页 |
| ·城镇化建设对环城游憩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人口城镇化为环城游憩带提供了充足、稳定的客源市场 | 第58-59页 |
| ·促进环城游憩带内基础设施的完善 | 第59页 |
| ·交通的发展推动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及演变 | 第59页 |
| ·乌鲁木齐市城镇化与环城游憩带的影响分析 | 第59-63页 |
| ·积极影响 | 第59-62页 |
| ·消极影响 | 第62-63页 |
| 第七章 发展思路 | 第63-68页 |
| ·合理配置游憩资源 | 第63-64页 |
| ·全面创新发展策略 | 第64-65页 |
| ·健全相关制度体制 | 第65页 |
| ·完善基础设施 | 第65-66页 |
| ·加强区域合作 | 第66-67页 |
| ·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67-68页 |
| 第八章 成果与展望 | 第68-71页 |
| ·成果 | 第68-69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69页 |
| ·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1 专家打分问卷及分数统计与计算 | 第74-78页 |
| 附录 2 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范围示意图 | 第78-7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