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页 |
第一章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概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 | 第11-14页 |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历史渊源 | 第11-12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刑事政策的发展 | 第12-13页 |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含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时代背景 | 第14-17页 |
一、国际发展趋势的影响 | 第14-15页 |
二、对重刑主义理念和实践的反思 | 第15页 |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需要 | 第15-16页 |
四、学术理论界的理念更新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蕴含的新理念 | 第17-19页 |
一、树立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理念 | 第17-18页 |
二、树立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统一理念 | 第18页 |
三、树立遏制犯罪与促进发展的统一理念 | 第18页 |
四、树立惩治犯罪与恢复秩序的统一 | 第18-19页 |
五、树立办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理念 | 第19页 |
第二章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作用、影响与意义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作用 | 第19-24页 |
一、合理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从严的一面,维护社会稳定 | 第20-21页 |
二、注重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从宽的一面,促进社会和谐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影响 | 第24-26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我国刑罚适用的影响 | 第24-25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我国刑罚执行的影响 | 第25页 |
三、刑事政策调整与我国刑罚改革问题研究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意义 | 第26-28页 |
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第26页 |
二、对于实际刑罚的影响 | 第26-28页 |
三、对于相关刑罚制度的影响 | 第28页 |
第三章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司法运用的现实构想 | 第28-46页 |
第一节 如何从严的现实运用 | 第29-34页 |
一、应当总体“从严”的犯罪类型 | 第29-31页 |
二、对具有很大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的被告人应当依法严惩 | 第31-32页 |
三、对依法应当从严掌握的犯罪应当如何做到“从严”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如何从宽的现实运用 | 第34-40页 |
一、可以从宽处理的对象范围 | 第35-39页 |
二、掌握“依法从宽”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中如何“相济” | 第40-42页 |
第四节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途径构想 | 第42-46页 |
一、进一步深化繁简分流,扩大“两简”案件的适用范围 | 第42页 |
二、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注重调判结合 | 第42-43页 |
三、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 第43页 |
四、完善与创新相应的机制和体制 | 第43-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