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刑法中自救行为的理论界定 | 第13-16页 |
一、自救行为的概念 | 第13页 |
二、自救行为的特点 | 第13-15页 |
(一) 自救行为具有主观善意性 | 第13-14页 |
(二) 自救行为具有客观上的损害性 | 第14页 |
(三) 自救行为具有形式上的违法性 | 第14-15页 |
三、自救行为的分类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自救行为的正当性根据 | 第16-29页 |
一、自救行为的正当性之争 | 第16-17页 |
(一) 否定说及理由 | 第16-17页 |
(二) 肯定说及理由 | 第17页 |
二、基于自救行为本质的考察 | 第17-21页 |
(一) 自救行为是一种自然权利 | 第17-18页 |
(二) 自救行为是公力救济的有益补充 | 第18-21页 |
三、基于自救行为价值的分析 | 第21-29页 |
(一) 自救行为秩序价值分析 | 第22-24页 |
(二) 自救行为正义价值分析 | 第24-25页 |
(三) 自救行为自由价值分析 | 第25-26页 |
(四) 自救行为效益价值分析 | 第26-29页 |
第三章 刑法中自救行为的体系性地位 | 第29-34页 |
一、刑法中自救行为体系性地位之争 | 第29-30页 |
(一) 法令行为说 | 第29页 |
(二) 防卫行为说或紧急避险说 | 第29页 |
(三) 正当业务行为说 | 第29-30页 |
(四) 紧急行为说 | 第30页 |
(五) 期待可能性学说 | 第30页 |
二、自救行为应当属于违法阻却事由 | 第30-34页 |
(一) 从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的内涵分析 | 第30-31页 |
(二) 从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的功能分析 | 第31-32页 |
(三) 从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的成立条件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中国刑法中自救行为正当化的制度设计 | 第34-48页 |
一、我国刑法中自救行为正当化的必要性 | 第34-36页 |
二、自救行为正当化的模式及评价 | 第36-39页 |
(一) 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模式 | 第36页 |
(二) 正当防卫模式 | 第36-38页 |
(三) 紧急避险模式 | 第38-39页 |
三、中国自救行为正当化的模式选择 | 第39页 |
(一) 独立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模式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相契合 | 第39页 |
(二) 独立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模式与我国法治现状相符合 | 第39页 |
(三) 独立的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模式具有可行性 | 第39页 |
四、自救行为的成立要件 | 第39-48页 |
(一) 自救行为的前提条件 | 第40-41页 |
(二) 自救行为的主体条件 | 第41-43页 |
(三) 自救行为的时机条件 | 第43-44页 |
(四) 自救行为的限度条件 | 第44页 |
(五) 自救行为的主观条件 | 第44-46页 |
(六) 事后处置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