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利率周期及政策效应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0 导论 | 第8-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14页 |
1 中国利率政策的实施概况及波动周期 | 第14-23页 |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利率政策 | 第14-15页 |
·建国之初的利率政策 | 第14页 |
·1958-1976年的利率政策 | 第14-15页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利率政策 | 第15-23页 |
·1979-1989年的利率上调时期 | 第15-17页 |
·1990-1992年的利率下调时期 | 第17页 |
·1993-1995年的利率上调时期 | 第17-18页 |
·1996-2002年的利率下调时期 | 第18-19页 |
·2003年起的利率上调时期 | 第19-23页 |
2 美国利率政策的实施概况及波动周期 | 第23-32页 |
·二战之前的美国利率政策 | 第23页 |
·二战之后的美国利率政策 | 第23-32页 |
·50-70年代的低利率政策 | 第23-26页 |
·80年代起的高利率政策 | 第26页 |
·90年代起的中性利率政策 | 第26-28页 |
·进入21世纪以来的利率政策 | 第28-32页 |
3 中美两国利率波动的特点及宏观效应 | 第32-39页 |
·美国利率波动的特点及宏观效应 | 第32-35页 |
·小幅频调 | 第32页 |
·利率调节的间接性 | 第32-33页 |
·利率调节的超前性 | 第33页 |
·利率调节的灵活性 | 第33-34页 |
·利率政策效应显著 | 第34-35页 |
·中央银行更关注官方利率的告示效应 | 第35页 |
·中国利率波动的特点及宏观效应 | 第35-39页 |
·利率调节的僵化性 | 第35-36页 |
·利率调节的直接性 | 第36页 |
·利率调节的滞后性 | 第36-37页 |
·利率调节的非独立性 | 第37页 |
·利率政策效应不显著 | 第37-39页 |
4 中美两国利率政策效应差异的原因探析 | 第39-62页 |
·利率结构上的差别 | 第39-48页 |
·中国的利率结构 | 第39-41页 |
·美国的利率结构 | 第41-45页 |
·中美利率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45-48页 |
·利率机制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差别 | 第48-50页 |
·美国利率机制的内生性 | 第48-50页 |
·中国利率机制的外生性 | 第50页 |
·利率传导机制的差别 | 第50-54页 |
·美国的利率传导机制 | 第51-52页 |
·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 | 第52-54页 |
·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差别 | 第54-55页 |
·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敏感性的差别 | 第55-57页 |
·中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情况 | 第55-56页 |
·美国微观经济主体的情况 | 第56-57页 |
·美联储地位和中国人民银行地位的差别 | 第57-62页 |
·美联储的地位 | 第57-59页 |
·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 | 第59-62页 |
5 得出的启示 | 第62-72页 |
·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 第62-63页 |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 第63-64页 |
·逐步确立利率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 第64-65页 |
·加强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协调性 | 第65-67页 |
·改善利率政策实施的微观基础 | 第67-68页 |
·建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体系,形成合理利率结构 | 第68-69页 |
·重视利率调整时机的选择 | 第69-70页 |
·加强利率与汇率的协调 | 第70-71页 |
·加强其他经济手段的有效配合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作者科研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