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

三种牧草种子超干贮存生理生化特性及耐贮藏性机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4页
     ·种子寿命及其影响因素第15页
     ·种子水分及其超干燥方法第15-16页
     ·贮藏种子的含水量安全下限第16-18页
     ·种子的耐脱水性机理研究第18-22页
     ·贮藏种子遗传完整性变化研究第22-24页
       ·利用形态学特征研究种质的遗传完整性第22页
       ·利用细胞学标记研究种质的遗传完整性第22-23页
       ·利用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种质的遗传完整性第23页
       ·利用分子标记研究种质的遗传完整性第23-24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6页
第二章 沙打旺和披碱草种子耐脱水性差异的研究第26-44页
   ·材料和方法:第26-29页
     ·实验材料第26页
     ·种子超干处理第26页
     ·种子含水量测定第26页
     ·回湿处理第26-27页
     ·标准发芽率和发芽势测定第27页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第27页
     ·酶提取液的制备第27页
     ·酶活性测定第27-28页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第28-29页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29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41页
     ·超干处理对种子发芽势和标准发芽率的影响第29-31页
     ·超干处理对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第31-32页
     ·超干处理对种子 SOD 活性的影响第32-33页
     ·超干处理对种子 POD 活性的影响第33-35页
     ·超干处理对种子 CAT 活性的影响第35-36页
     ·超干处理对种子 GSH 含量的影响第36-38页
     ·超干处理对种子 MDA 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超干处理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主成分分析第39-41页
   ·讨论第41-44页
     ·种子脱水安全含水量下限第41-42页
     ·沙打旺和披碱草种子耐脱水性差异第42页
     ·超干种子的生理生化特性第42-44页
第三章 超干种子生理生化特性及耐贮藏性研究第44-61页
   ·材料和方法:第44-47页
     ·实验材料第44页
     ·种子超干处理第44页
     ·种子贮存条件第44页
     ·种子含水量测定第44页
     ·回湿处理第44页
     ·标准发芽率和发芽势测定第44-45页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测定第45页
     ·酶提取液的制备第45页
     ·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测定第45-46页
     ·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第46-47页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47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9页
     ·超干贮存对种子发芽势和标准发芽率的影响第47-48页
     ·超干贮存对种子电导率的影响第48-50页
     ·超干贮存对种子 SOD 活性的影响第50-51页
     ·超干贮存对种子 POD 活性的影响第51-53页
     ·超干贮存对种子 CAT 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超干贮存对 GSH 含量的影响第54-56页
     ·超干贮存对 MDA 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影响种子活力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57-59页
   ·讨论第59-61页
     ·种子的耐贮藏性第59页
     ·最适含水量与贮藏温度的关系第59-60页
     ·超干贮存种子的生理生化特性第60-61页
第四章 超干贮存披碱草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第61-76页
   ·材料和方法第61-64页
     ·实验材料第61页
     ·种子超干处理第61页
     ·种子贮存条件第61页
     ·种子含水量测定第61页
     ·回湿处理第61页
     ·标准发芽率和发芽势测定第61页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的测定第61-62页
     ·酶提取液的制备第62页
     ·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测定第62-63页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第63页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第63-64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70页
     ·超干种子贮存过程中发芽率的变化第64页
     ·超干种子贮存过程中细胞膜和有害物质的变化第64-67页
     ·超干种子贮存过程中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第67-70页
   ·讨论第70-76页
第五章 结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9页
致谢第89-90页
作者简历第90页
博士生在读期间论文、著作发表情况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基因抗虫玉米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及对亚洲玉米螟寄生性天敌腰带长体茧蜂的影响
下一篇:超级稻协优9308衍生群体根系的遗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