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序论 | 第7-8页 |
|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困惑 | 第8-10页 |
| 二、互文性理论对古诗词教学的启发 | 第10-13页 |
| 三、古诗词中的互文现象 | 第13-21页 |
| (一) 主题方面的互文 | 第13-14页 |
| (二) 意象上的互文 | 第14-17页 |
| (三) 表现手法上的互文 | 第17-19页 |
| 1. 烘托手法 | 第17-18页 |
| 2. 反衬手法 | 第18页 |
| 3. 虚实结合法 | 第18页 |
| 4. 用典 | 第18-19页 |
| (四) 结构上的互文 | 第19-21页 |
| 四、互文性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第21-32页 |
| (一) 课内教学中运用 | 第21-28页 |
| 1. 意象方面 | 第21-24页 |
| 2. 主题方面 | 第24-27页 |
| 3. 表现手法方面 | 第27-28页 |
| (二) 在课外教学中的运用 | 第28-32页 |
| 结论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