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研究
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本文的框架 | 第11-12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城市蔓延的应对 | 第13页 |
·都市村庄 | 第13-14页 |
·贫民窟改造 | 第14-15页 |
·旧城更新 | 第15-16页 |
·新城市主义的兴起 | 第16-17页 |
·国内文献 | 第17-20页 |
·城中村的概念 | 第17-18页 |
·关于城中村的特征 | 第18-19页 |
·城中村的形成机制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城中村产生和延续的机理 | 第20-31页 |
·城中村产生和延续的城市化背景 | 第20-23页 |
·城市数量快速增长 | 第20-21页 |
·城市面积快速扩张 | 第21页 |
·城市化率快速上升 | 第21-22页 |
·城市大规模人口流动 | 第22-23页 |
·城中村产生和延续的经济条件 | 第23-25页 |
·城中村出租屋经济 | 第23-24页 |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 | 第24-25页 |
·城中村集体经济力量 | 第25页 |
·城中村形成与发展的制度分析 | 第25-31页 |
·制度与制度变迁 | 第25-26页 |
·制度非均衡与城中村的形成 | 第26-28页 |
·产权界定与城中村延续 | 第28-29页 |
·路径依赖与城中村的延续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城中村问题的理性解读 | 第31-36页 |
·城中村的经济社会功能与问题本质 | 第31-33页 |
·城中村与村民收入 | 第31页 |
·城中村与社区公共产品 | 第31-32页 |
·城中村与外来人口居住 | 第32页 |
·城中村与村民社会转型 | 第32-33页 |
·城中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33-36页 |
·积极作用 | 第33-34页 |
·负面影响 | 第34-36页 |
第五章 改造——城中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36-47页 |
·城中村改造的理论基础 | 第36-39页 |
·地租理论 | 第36-37页 |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7-38页 |
·博弈论 | 第38-39页 |
·产权理论 | 第39页 |
·城中村改造的困境 | 第39-42页 |
·二元制度改革滞后 | 第39-40页 |
·违法建筑产权界定难 | 第40页 |
·政府角色不明确 | 第40-41页 |
·集体经济发展困难 | 第41-42页 |
·城中村改造模式 | 第42-47页 |
·改造主体 | 第43-45页 |
·改造形式 | 第45-47页 |
第六章 典型城市城中村改造案例 | 第47-61页 |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概况 | 第47-50页 |
·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现状 | 第47-48页 |
·猎德村改造的经验 | 第48-50页 |
·杭州城中村改造的概况 | 第50-52页 |
·杭州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 第50-51页 |
·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 | 第51-52页 |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概况 | 第52-55页 |
·西安城中村的概况 | 第52-54页 |
·西安市碑林区改造模式 | 第54-55页 |
·昆明市城中村改造概况 | 第55-58页 |
·昆明城中村的现状 | 第55-57页 |
·昆明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研究 | 第57-58页 |
·典型城市城中村改造比较研究 | 第58-61页 |
·典型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共性 | 第58-59页 |
·城中村改造的差异 | 第59-61页 |
第七章 深化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启示 | 第61-69页 |
·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 第61-63页 |
·城中村改造的基本原则 | 第61页 |
·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目标 | 第61-62页 |
·城中村改造的标准和条件 | 第62页 |
·城中村改造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 第62-63页 |
·深化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创新 | 第63-65页 |
·深化城中村的土地制度创新 | 第63-64页 |
·深化城中村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 第64页 |
·深化城中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 第64-65页 |
·深化城中村的村民就业制度创新 | 第65页 |
·城中村改造路径多元化 | 第65-67页 |
·根据城中村功能进行个性化改造 | 第65-66页 |
·住宅改造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 第66页 |
·公众参与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建构 | 第66-67页 |
·其他配套政策措施 | 第67-69页 |
·建设城市低收入阶层廉租屋 | 第67页 |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67页 |
·建立监督和社会评价机制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