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倒伏生理机制与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水稻超高产育种 | 第9页 |
·倒伏对水稻的影响 | 第9-10页 |
·倒伏导致植株衰老 | 第9-10页 |
·倒伏导致米质变劣 | 第10页 |
·水稻倒伏现象及其分类 | 第10页 |
·根据稻株倒伏发生的位置分类 | 第10页 |
·依据倒伏状态不同分类 | 第10页 |
·影响水稻倒伏的因子 | 第10-16页 |
·植株高度与抗倒伏 | 第10-11页 |
·水稻茎秆的形态特征 | 第11-12页 |
·茎秆的物理特性 | 第12页 |
·茎科的解剖结构 | 第12-13页 |
·茎杆的物质特性 | 第13-14页 |
·茎秆的化学组成 | 第14-15页 |
·环境和栽培措施 | 第15-16页 |
·评价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指标 | 第16-18页 |
·倒伏指数 | 第16-17页 |
·倒伏系数 | 第17页 |
·倾斜角度 | 第17页 |
·茎秆系数 | 第17页 |
·抗折力矩 | 第17-18页 |
·其它的评价指标 | 第18页 |
·水稻倒伏的实质 | 第18-19页 |
·水稻倒伏的力学研究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1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1-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4 结果分析 | 第23-42页 |
·不同生育时期抗倒性能的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水稻茎秆倒伏性的构成因素分析 | 第24-35页 |
·水稻茎秆有关性状与抗倒伏相关分析 | 第24-26页 |
·水稻茎秆外部形态特性与抗倒伏相关分析 | 第24页 |
·基部茎秆内部组织结构与抗倒伏相关分析 | 第24-26页 |
·水稻茎秆物质生产特性与抗倒伏性相关分析 | 第26页 |
·水稻茎秆物理特性与抗倒伏性相关分析 | 第26-27页 |
·与水稻抗倒伏性状有关的性状的通径分析 | 第27-35页 |
·影响水稻倒伏的性状对倒伏指数的通径分析 | 第27-29页 |
·影响茎秆折断弯矩因素分析 | 第29-35页 |
·水稻抗倒伏评价方法 | 第35页 |
·水稻茎秆抗倒性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 第35-37页 |
·茎秆抗倒指标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 第35-36页 |
·基部茎秆的维管束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 第36-37页 |
·水稻品种抗倒性聚类分析 | 第37-42页 |
·水稻品种抗倒性聚类分析 | 第37页 |
·不同抗倒类型品种茎秆形态特征 | 第37-40页 |
·高抗类型品种茎秆茎秆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普通类型品种茎秆形态特征 | 第38页 |
·倒伏类型品种茎秆形态特征 | 第38-40页 |
·不同抗倒类型品种茎秆形态特征的差异性 | 第40-41页 |
·不同抗倒类型间茎秆物质生产特性差异 | 第41-42页 |
5 讨论 | 第42-45页 |
·水稻倒伏敏感期 | 第42页 |
·水稻抗倒伏构成因素 | 第42-43页 |
·水稻抗倒性的品种间差异 | 第43页 |
·抗倒伏与产量的关系 | 第43页 |
·抗倒性综合评价 | 第43-44页 |
·非株高抗倒因素对抗倒的影响及应用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