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背景介绍 | 第8-9页 |
| ·课题来源和意义 | 第9页 |
| ·本人所作的工作 | 第9页 |
| ·论文内容安排 | 第9-11页 |
| 第二章 VoIP相关协议概述 | 第11-21页 |
| ·H.323协议 | 第11-16页 |
| ·H.323协议栈简介 | 第11-13页 |
| ·H.323补充业务实现 | 第13-14页 |
| ·H.323体系结构 | 第14-16页 |
| ·SIP协议 | 第16-18页 |
| ·SIP协议的背景和功能 | 第16-17页 |
| ·SIP系统组成 | 第17页 |
| ·SIP协议的实现机制 | 第17-18页 |
| ·H.323协议与SIP协议比较 | 第18-21页 |
| ·体系结构的比较 | 第19页 |
| ·复杂性的比较 | 第19页 |
| ·可靠性及服务质量的比较 | 第19页 |
| ·协议扩充性的比较 | 第19页 |
| ·协议发展现状的比较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H.323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第21-28页 |
| ·什么是视频会议 | 第21页 |
| ·视频会议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 ·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 | 第24-25页 |
| ·多点控制单元MCU | 第24-25页 |
| ·视频会议终端 | 第25页 |
| ·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组网结构 | 第25-28页 |
| ·单MCU方式 | 第26页 |
| ·多MCU方式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28-51页 |
| ·软件需求 | 第28页 |
| ·功能性需求 | 第28页 |
| ·非功能性需求 | 第28页 |
| ·开发环境 | 第28-29页 |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28-29页 |
| ·硬件开发环境 | 第29页 |
|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第29-32页 |
| ·PWLib简介 | 第29页 |
| ·Openh323简介 | 第29-32页 |
| ·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客户端系统 | 第32-34页 |
| ·客户端系统的详细设计 | 第34-42页 |
| ·功能模块设计 | 第34-36页 |
| ·界面模块设计 | 第36-42页 |
| ·客户端系统的实现 | 第42-51页 |
| ·功能及运行状态描述 | 第42-43页 |
| ·客户端的创建和初始化 | 第43-44页 |
| ·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44-46页 |
| ·H.323协议模块的实现 | 第46-51页 |
| 第五章 开发中的难点及解决过程 | 第51-53页 |
| ·难点一: 内存泄露 | 第51页 |
| ·问题描述 | 第51页 |
| ·解决过程 | 第51页 |
| ·难点二: 断链异常 | 第51页 |
| ·问题描述 | 第51页 |
| ·解决过程 | 第51页 |
| ·难点三: 注册网守问题 | 第51-52页 |
| ·问题描述 | 第52页 |
| ·解决过程 | 第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客户端的测试 | 第53-62页 |
| ·测试环境 | 第53页 |
| ·硬件环境 | 第53页 |
| ·软件环境 | 第53页 |
| ·功能测试 | 第53-59页 |
| ·逻辑功能测试 | 第53-55页 |
| ·界面测试 | 第55-56页 |
| ·易用性测试 | 第56-58页 |
| ·互联互通性测试 | 第58-59页 |
| ·性能测试 | 第59-62页 |
| ·一般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 ·稳定性测试 | 第60页 |
| ·健壮性测试 | 第60-62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2-64页 |
| ·全文总结 | 第62页 |
| ·视频会议发展前景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