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遗传多样性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遗传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起源 | 第13-14页 |
·遗传多样性的表观层次和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 第16-17页 |
·松毛虫属昆虫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松毛虫属昆虫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 | 第17-18页 |
·松毛虫属昆虫物种多样性 | 第18页 |
·松毛虫属昆虫遗传多样性 | 第18-19页 |
·立题依据与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松毛虫属四种松毛虫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47页 |
第一节 松毛虫属四种松毛虫种间表型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0-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供试松毛虫种与个体抽样及试验材料采集 | 第20-21页 |
·供试松毛虫性状测定方法 | 第21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4种松毛虫种间表型性状的形态变异特征 | 第21-23页 |
·4种松毛虫种间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23-26页 |
·4种松毛虫种间表型性状的模糊聚类分析 | 第23-25页 |
·4种松毛虫种间表型性状的系统聚类分析 | 第25-26页 |
·4种松毛虫种间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26-29页 |
·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 第26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松毛虫属四种松毛虫种间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研究 | 第29-3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4页 |
·材料采集 | 第29页 |
·等位酶电泳方法 | 第29-34页 |
·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药品 | 第29页 |
·电泳试剂配制 | 第29-31页 |
·电泳凝胶配制 | 第31-32页 |
·试虫处理 | 第32页 |
·结果记录 | 第32页 |
·遗传参数分析 | 第32-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4种松毛虫等位酶带型及遗传学分析 | 第34-36页 |
·4种松毛虫等位基因频率 | 第36-37页 |
·4种松毛虫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7页 |
·4种松毛虫的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 第37-39页 |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松毛虫属四种松毛虫表型性状和等位酶遗传变异的影响 | 第39-42页 |
·环境因子对4种松毛虫表型性状变异的影响 | 第39-41页 |
·环境因子与4种松毛虫表型性状变异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4种松毛虫表型性状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环境因子对4种松毛虫等位酶遗传变异的影响 | 第41-42页 |
·4种松毛虫等位酶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41页 |
·4种松毛虫等位酶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第四节 松毛虫属四种松毛虫种间遗传多样性表型与等位酶标记的耦合研究 | 第42-45页 |
·耦合研究的实验样本组成 | 第42页 |
·两种研究结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2-45页 |
·基本的指标和结论 | 第42-44页 |
·两种方法揭示4种松毛虫遗传多样性的比较 | 第44页 |
·两种方法揭示4种松毛虫聚类结果的比较 | 第44页 |
·环境因子与两种方法所揭示4种松毛虫种间遗传变异的相关性比较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4种松毛虫的表型性状变异及其影响变异的因子探讨 | 第45页 |
·4种松毛虫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变异及其影响变异的因子探讨 | 第45-47页 |
第二章 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多样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74页 |
第一节 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 第4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8-49页 |
·DNA提取试剂 | 第48页 |
·PCR反应试剂 | 第48页 |
·电泳试剂 | 第48页 |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昆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9-50页 |
·DNA质量检测 | 第50-51页 |
·PCR反应 | 第51页 |
·PCR产物检测与记录 | 第51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DNA检测结果 | 第52-53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52页 |
·DNA的纯度 | 第52-53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RAPD扩增结果 | 第53-56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 | 第56-57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第二节 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 | 第59-6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页 |
·材料采集 | 第59页 |
·等位酶电泳 | 第59页 |
·结果记录及遗传参数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等位酶带型及遗传学分析 | 第59-60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等位基因频率 | 第60-61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的遗传分化水平 | 第61-62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的聚类分析 | 第62-64页 |
第三节 环境条件对马尾松毛虫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等位酶研究的影响 | 第64-67页 |
·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的地理气候 | 第64-65页 |
·环境因子与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遗传结构RAPD分析的相关性研究 | 第65-66页 |
·马尾松毛虫RAPD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65-66页 |
·马尾松毛虫种群间RAPD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 | 第66页 |
·环境因子与马尾松毛虫6个种群遗传结构等位酶分析的相关性研究 | 第66-67页 |
·马尾松毛虫等位酶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66页 |
·马尾松毛虫种群间遗传距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66-67页 |
第四节 马尾松毛虫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等位酶分析的耦合研究 | 第67-71页 |
·耦合研究的实验样本组成 | 第67页 |
·两种研究结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7-71页 |
·两种标记方法在分子水平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的分析 | 第67-69页 |
·两种方法揭示马尾松毛虫群体遗传分化的比较 | 第69页 |
·两种方法揭示马尾松毛虫群体间聚类结果的比较 | 第69-70页 |
·环境因子与两种方法揭示马尾松毛虫种群间遗传变异的相关性比较 | 第70-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马尾松毛虫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71-72页 |
·马尾松毛虫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分析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72-73页 |
·马尾松毛虫种群间遗传多样性的RAPD和等位酶分析的差异比较 | 第73-74页 |
第三章 油松毛虫平泉县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74-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8页 |
·材料采集 | 第74-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7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5页 |
·引物的筛选和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第75-76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配制 | 第76-77页 |
·结果记录及遗传参数分析 | 第77-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6页 |
·油松毛虫5个亚居群的SSR电泳图谱及遗传学分析 | 第78-83页 |
·油松毛虫5个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83-84页 |
·油松毛虫5个亚居群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 第84-85页 |
·环境因子对油松毛虫5个亚居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3 讨论 | 第86-89页 |
·微卫星位点松毛虫属昆虫中的保守性和变异性 | 第86页 |
·油松毛虫5个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86-87页 |
·油松毛虫5个亚居群的遗传分化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98-99页 |
作者简历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件 | 第101-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