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效果与优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股权激励制度概念 | 第20页 |
2.1.2 股权激励的构成要素 | 第20-22页 |
2.1.3 股权激励的模式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激励理论 | 第23-24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4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5页 |
2.2.5 双因素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M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现状分析 | 第27-36页 |
3.1 M公司简介 | 第27-28页 |
3.1.1 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3.1.2 M公司股权架构 | 第28页 |
3.2 M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分析 | 第28-31页 |
3.2.1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第28-29页 |
3.2.2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 | 第29-30页 |
3.2.3 传统激励模式存在局限性 | 第30-31页 |
3.3 M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的内容 | 第31-33页 |
3.4 M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情况 | 第33-36页 |
3.4.1 M公司第一次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情况 | 第33-34页 |
3.4.2 M公司第二次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情况 | 第34-35页 |
3.4.3 M公司第三次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情况 | 第35-36页 |
第四章 M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 第36-52页 |
4.1 激励要素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 第36-38页 |
4.1.1 股权激励模式 | 第36-37页 |
4.1.2 激励对象和授予数量 | 第37-38页 |
4.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场效果分析 | 第38-44页 |
4.2.1 定义事件、事件日、事件窗 | 第38页 |
4.2.2 估算收益率的模型 | 第38-39页 |
4.2.3 资本市场反映 | 第39-44页 |
4.3 基于财务指标的经营效果分析 | 第44-48页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4-45页 |
4.3.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45-46页 |
4.3.3 偿债能力分析 | 第46-47页 |
4.3.4 成长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4.4 非财务经营效果分析 | 第48-52页 |
4.4.1 员工流动性分析 | 第48-49页 |
4.4.2 人员结构稳定性分析 | 第49-50页 |
4.4.3 创新研发能力分析 | 第50-52页 |
第五章 M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的问题与优化 | 第52-58页 |
5.1 M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5.1.1 考核指标较为单一 | 第52-53页 |
5.1.2 业绩要求宽松 | 第53页 |
5.1.3 激励期限较短 | 第53-54页 |
5.1.4 激励对象的选择不透明 | 第54页 |
5.2 M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优化的原则 | 第54-55页 |
5.2.1 合法合规原则 | 第54-55页 |
5.2.2 可行性原则 | 第55页 |
5.2.3 有效性原则 | 第55页 |
5.3 M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的优化对策 | 第55-58页 |
5.3.1 结合经济环境制定考核指标 | 第55-56页 |
5.3.2 制定合理的业绩条件 | 第56页 |
5.3.3 适当延长激励有效期 | 第56-57页 |
5.3.4 及时进行股权激励信息披露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