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前言 | 第13-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理论背景 | 第13页 |
·现实需要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实践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理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页 |
·实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过程与结果 | 第16-17页 |
·研究过程 | 第16页 |
·研究结果 | 第16-17页 |
第1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思考 | 第17-49页 |
·表征与数学表征 | 第17-20页 |
·表征 | 第17-19页 |
·数学表征的含义 | 第19-20页 |
·数学表征的类型及基本特征 | 第20-30页 |
·数学外在表征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 第20-28页 |
·数学内在表征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 第28-30页 |
·数学多元表征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 | 第30-35页 |
·数学多元表征的含义 | 第30-31页 |
·提出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根源 | 第31-35页 |
·数学学习中多元表征的研究脉络 | 第35-38页 |
·研究学习多元具体化数学表征的阶段 | 第36-37页 |
·研究学习数学多元表征的阶段 | 第37-38页 |
·研究多元表征学习环境设计的阶段 | 第38页 |
·数学学习中多元表征的研究主题及现状 | 第38-47页 |
·数学多元表征的认知功能研究 | 第39-40页 |
·多元表征影响数学认知的机制研究 | 第40-43页 |
·应用多元表征的教学效果研究 | 第43-45页 |
·小结与思考 | 第45-47页 |
·本研究的研究主题与方法 | 第47-49页 |
·理论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48页 |
·实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48-49页 |
第2章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模型研究 | 第49-78页 |
·双重编码理论及其启示 | 第49-55页 |
·双重编码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49-52页 |
·新双重编码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52-54页 |
·新/双重编码理论对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启示 | 第54-55页 |
·工作记忆的模型及其启示 | 第55-57页 |
·人类工作记忆系统的模型及特征 | 第55-57页 |
·工作记忆模型对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启示 | 第57页 |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及其启示 | 第57-59页 |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57-59页 |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的启示 | 第59页 |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模型探讨 | 第59-75页 |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模型建构的基本依据 | 第59-60页 |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模型概述 | 第60-64页 |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过程分析 | 第64-74页 |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特征 | 第74-75页 |
·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模型建构的意义 | 第75-78页 |
·为多元表征学习的认知心理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 | 第75-77页 |
·为优化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 第77-78页 |
第3章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探讨 | 第78-118页 |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 第78-79页 |
·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 | 第78页 |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 | 第78-79页 |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对优化多元表征学习的启示 | 第79-85页 |
·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基本观点 | 第79-82页 |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82-85页 |
·优化数学学习中多元表征信息的教学设计原则 | 第85-103页 |
·信息打包原则 | 第86-91页 |
·空间邻近原则 | 第91-95页 |
·时间临近原则 | 第95-97页 |
·一致性原则 | 第97-100页 |
·双通道原则 | 第100-103页 |
·提升教学策略水平的积极加工原则 | 第103-118页 |
·策略认知原则 | 第103-111页 |
·积极情意原则 | 第111-115页 |
·主动行为原则 | 第115-118页 |
第4章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实验研究 | 第118-150页 |
·数学概念学习中的多元表征及其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 | 第118-134页 |
·引言 | 第118-1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19-12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4-129页 |
·讨论 | 第129-13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33-134页 |
·数学样例学习中的多元表征及其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 | 第134-148页 |
·引言 | 第134-135页 |
·实验方法 | 第135-13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9-144页 |
·讨论 | 第144-14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48页 |
·研究小结与反思 | 第148-150页 |
·研究小结 | 第148页 |
·研究反思 | 第148-150页 |
第5章 优化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的教学设计准实验研究 | 第150-181页 |
·数学概念学习中的多元表征及其教学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 第150-164页 |
·引言 | 第150-151页 |
·实验方法 | 第151-152页 |
·实验设计 | 第152-153页 |
·实验过程 | 第153-15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54-157页 |
·讨论 | 第157-164页 |
·结论 | 第164页 |
·数学问题解决学习中的多元表征及其教学设计的准实验研究 | 第164-178页 |
·引言 | 第164-16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6-167页 |
·实验设计 | 第167-168页 |
·实验过程 | 第168-169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69-173页 |
·讨论 | 第173-178页 |
·结论 | 第178页 |
·研究小结与反思 | 第178-181页 |
·研究小结 | 第178页 |
·研究反思 | 第178-181页 |
第6章 回顾、反思与展望 | 第181-184页 |
·理论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 第181-182页 |
·理论研究的回顾 | 第181页 |
·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第181-182页 |
·实践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 第182-184页 |
·对实践研究的回顾 | 第182-183页 |
·对实践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第183-1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4-191页 |
附录1:函数单调性的学习材料1-静态书面组 | 第191-193页 |
附录2:函数单调性的学习材料2-静态教师组 | 第193-195页 |
附录3:函数单调性的学习材料3-动态书面组 | 第195-197页 |
附录4:函数单调性的学习材料4-动态教师组 | 第197-198页 |
附录5:函数单调性的测试材料 | 第198-199页 |
附录6:函数单调性的预实验学习材料样例 | 第199-201页 |
附录7:样例学习材料1-静态教师组 | 第201-204页 |
附录8:样例学习材料2-动态书面组 | 第204-207页 |
附录9:样例学习材料3-动态教师组 | 第207-208页 |
附录10:样例学习的测试材料 | 第208-209页 |
附录11:课堂学习材料样例-椭圆概念学习 | 第209-210页 |
附录12:《椭圆概念1》后测试题 | 第210页 |
附录13:随机访谈学生的书面提纲 | 第210-211页 |
附录14:《椭圆概念1》的前测材料 | 第211页 |
附录15:《抛物线概念1》的后测材料 | 第211-212页 |
附录16:《椭圆应用1》的后测试卷 | 第212页 |
附录17:《椭圆应用2》的前测试卷 | 第212-213页 |
附录18:《椭圆应用2》的完整教学案例 | 第213-223页 |
附录19: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延后访谈提纲 | 第223页 |
附录20:学生对《椭圆应用2》教学的评价分析 | 第223-227页 |
后记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