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符号及缩写语说明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 1.苏云金芽孢杆菌(Bt) | 第14-16页 |
| ·苏云金芽孢杆菌概述(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 | 第14页 |
| ·杀虫晶体蛋白ICPs | 第14-15页 |
| ·Bt杀虫晶体蛋白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 2.Bt 的应用 | 第16-18页 |
| ·Bt杀虫基因的研究 | 第16-18页 |
| ·转Bt基因作物的种植应用 | 第18页 |
| 3 害虫对Bt的抗性研究进展 | 第18-30页 |
| ·害虫对Bt抗性的室内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害虫对Bt抗性的田间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害虫对Bt的抗性机理研究 | 第25-30页 |
| ·氨肽酶-N(aminopeptidase-N,APN-N) | 第25-27页 |
| ·类钙粘蛋白(Cadherin-Like Protein) | 第27-29页 |
| ·糖脂类(glycolipids) | 第29-30页 |
| 4.害虫对转Bt基因作物的抗性检测和监测 | 第30-38页 |
| ·生物测定方法 | 第30-37页 |
| ·剂量—反应检测技术 | 第30-31页 |
| ·区分剂量法 | 第31-32页 |
| ·F_1代单雌系筛选法 | 第32页 |
| ·用室内已知抗性种群单对交配的F_1代检测法(大田雄虫与室内护雌虫杂交F_1代检测法,简称F_1代法) | 第32-33页 |
| ·单雌系F_2代筛选法(简称单雌系F_2代法) | 第33-37页 |
| ·田间诱集区直接检测法 | 第37页 |
| ·田间调查加室内生测法 | 第37页 |
| ·抗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 | 第37-38页 |
| 5.害虫对Bt作物抗性的治理策略 | 第38-41页 |
| ·基因策略 | 第39-40页 |
| ·田间抗性治理策略 | 第40-41页 |
| ·高剂量/庇护区策略 | 第40-41页 |
| ·合理轮作等田间措施 | 第41页 |
| 6.本研究立题依据、目的与意义 | 第41-42页 |
| 第二章 2003年-2005年单雌系F_2代法监测田间棉铃虫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 | 第42-62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 ·供试棉铃虫 | 第42-43页 |
| ·供试棉花 | 第43-44页 |
| ·单雌系F_2代法监测棉铃虫对Bt棉抗性等位基因频率 | 第44-45页 |
| ·单雌系F_2代法原理 | 第44页 |
| ·田间棉铃虫种群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监测 | 第44-45页 |
| ·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值的计算 | 第45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45-58页 |
| ·2003年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监测结果 | 第45-48页 |
| ·2004年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监测结果 | 第48-53页 |
| ·河北邱县Bt棉区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监测结果 | 第48-50页 |
| ·河北威县Bt棉区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监测结果 | 第50-53页 |
| ·2005年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监测结果 | 第53-58页 |
| 3.讨论 | 第58-62页 |
| 第三章 抗性棉铃虫生长发育速率标准的研究 | 第62-70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62-66页 |
| ·供试棉铃虫 | 第62-63页 |
| ·供试棉花 | 第63页 |
| ·供试试剂与仪器 | 第63页 |
| ·抗性棉铃虫生长发育速率标准的研究 | 第63-66页 |
| ·抗性棉铃虫生长发育速率标准的建立 | 第63-64页 |
| ·抗性棉铃虫生长发育速率标准的验证 | 第64页 |
|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PASA)对抗性棉铃虫进行验证 | 第64-66页 |
| ·PASA基本原理 | 第64页 |
| ·DNA提取 | 第64-65页 |
| ·目的基因PCR扩增、回收、测序 | 第65-66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 ·抗性棉铃虫生长发育速率标准 | 第66-67页 |
| ·抗性棉铃虫生长发育速率标准的验证 | 第67页 |
| ·采用遗传回交方法验证抗性棉铃虫 | 第67页 |
| ·采用分子法验证抗性棉铃虫 | 第67页 |
| 3.讨论 | 第67-70页 |
| 第四章 2006年—2007年河北Bt棉田棉铃虫对Bt作物的抗性监测 | 第70-92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71-75页 |
| ·供试棉铃虫 | 第71-72页 |
| ·供试棉花 | 第72-73页 |
| ·单雌系F_2代法监测棉铃虫抗性等位基因频率 | 第73页 |
| ·单雌系F_2代法原理 | 第73页 |
| ·2006—2007年田间成虫采集及F_2代饲养 | 第73页 |
| ·田间棉铃虫单雌系F_2代法抗性监测(叶片喂饲法) | 第73页 |
| ·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值的计算方法 | 第73页 |
| ·用室内已知的抗性种群单对交配的F_1代检测法(简称F_1代法) | 第73-74页 |
| ·F_1代法原理 | 第73-74页 |
| ·2007年田间雄虫采集及F_1代饲养 | 第74页 |
| ·田间棉铃虫F_1代法抗性监测(叶片喂饲法) | 第74页 |
| ·F_1代抗性棉铃虫核查 | 第74页 |
| ·DNA分子技术(PASA法)应用于田间棉铃虫Bt抗性检测研究初探 | 第74-7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7页 |
| ·2006年河北邱县棉铃虫单雌系F_2代法抗性基因频率监测结果 | 第75-79页 |
| ·2007年河北邱县棉铃虫单雌系F_2代法抗性基因频率监测结果 | 第79-85页 |
| ·2007年河北邱县棉铃虫F_1代法抗性基因频率监测结果 | 第85-87页 |
| ·DNA分子技术(PASA法)应用于田间棉铃虫对Bt抗性检测研究初探 | 第87页 |
| 3.讨论 | 第87-92页 |
| 第五章 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对CrylAc毒蛋白抗性监测 | 第92-98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 ·供试棉铃虫 | 第92-93页 |
| ·供试试剂和仪器 | 第93页 |
| ·供试药剂 | 第93页 |
| ·试验器具 | 第93页 |
| ·试验方法 | 第93-94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94-95页 |
| 3.讨论 | 第95-98页 |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