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信用卡诈骗罪概述 | 第8-19页 |
第一节 信用卡基本概述 | 第8-11页 |
一、信用卡概念 | 第8页 |
二、信用卡的产生和发展 | 第8-9页 |
三、信用卡的功能和作用 | 第9-11页 |
第二节 当前信用卡诈骗罪的特征 | 第11-12页 |
一、犯罪智能型强,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二、团伙作案性强,呈现跨地域性、跨国际性特点 | 第12页 |
三、手段欺骗性强,呈现突击性、密集性、流窜性特点 | 第12页 |
第三节 信用卡诈骗犯罪成因分析 | 第12-15页 |
一、金融管理层面的原因 | 第13-14页 |
二、法律层面的原因 | 第14页 |
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 第14-15页 |
第四节 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法演进 | 第15-19页 |
一、国际上信用卡诈骗罪立法综述 | 第15-17页 |
二、我国惩治信用卡诈骗的立法沿革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信用卡诈骗罪概念和犯罪构成研究 | 第19-30页 |
第一节 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构成研究 | 第21-30页 |
一、信用卡诈骗罪的客体要件 | 第21-22页 |
二、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要件 | 第22-29页 |
三、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要件 | 第29页 |
四、信用卡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中若干疑难问题探讨 | 第30-48页 |
第一节 信用卡诈骗罪中停止形态的认定 | 第30-34页 |
一、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既遂标准问题 | 第30-31页 |
二、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着手"的认定标准 | 第31-32页 |
三、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中几种特殊情况下既、未遂的认定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信用卡诈骗罪中共犯形态的认定 | 第34-37页 |
一、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勾结共同实施信用卡诈骗行为的认定 | 第34-36页 |
二、骗领信用卡并使用行为中共犯的认定 | 第36页 |
三、在他人抢劫、盗窃他人信用卡后帮助使用信用卡行为中的共犯的认定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信用卡诈骗罪中罪数形态的认定 | 第37-40页 |
一、伪造后并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诈骗行为如何认定的问题 | 第37-38页 |
二、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认定问题 | 第38-39页 |
三、盗窃他人信用卡后并使用行为的认定问题 | 第39-40页 |
四、抢劫、抢夺、诈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认定问题 | 第40页 |
第四节 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其他疑难问题 | 第40-48页 |
一、窃取他人卡号和密码等信用卡信息后(制造伪卡)并使用的定性问题 | 第40-42页 |
二、猜配他人卡号和密码后并使用的定性问题 | 第42-43页 |
三、窃得他人信用卡后伪造身份证明资料并使用的行为的定性问题 | 第43-44页 |
四、使用他人遗留在ATM机上的信用卡行为的定性问题 | 第44-45页 |
五、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的定性问题 | 第45-46页 |
六、盗窃信用卡在挂失之后使用的定性问题 | 第46-47页 |
七、盗划信用卡的定性问题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信用卡诈骗罪立法完善之构想 | 第48-55页 |
第一节 对我国现行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立法之反思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立法完善之建议和思考 | 第50-55页 |
一、关于增设单位犯罪主体的立法建议 | 第50-52页 |
二、关于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单独设罪的立法建议 | 第52-53页 |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立法技术的建议 | 第53-55页 |
注释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