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宗范》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绪论第12-26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第12-15页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二、《宗范》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第二节 《宗范》成书的时代背景及钱伊庵居士生平第15-21页
  一、清中叶社会概况第15-16页
  二、清代初期到中叶佛教概况第16-18页
  三、钱伊庵居士生平第18-21页
 第三节《宗范》内容概述第21-26页
  一、钱伊庵编缉《宗范》的动机第21-23页
  二、《宗范》章节安排的内在逻辑及内容概述第23-26页
第一章 "禅源"与禅宗史概说第26-36页
 第一节 《宗范》对"禅源"的回溯第26-30页
  一、禅、禅定、禅法、禅宗等概念略说第26-27页
  二、《宗范》对"禅源"的回溯第27-30页
 第二节 禅宗史概说第30-34页
  一、禅宗历史分期第30-32页
  二、禅宗思想渊源第32-34页
 小结第34-36页
第二章 禅宗修证次第第36-50页
 第一节 从参究到开悟——彻参第36-41页
  一、"参究"——内向探求的方法第36-37页
  二、《宗范》中的参究观第37-40页
  三、具体参究方法第40-41页
  四、对禅宗丛林某些做法的建议第41页
 第二节 无始习气的消磨——调习第41-45页
  一、调习的必要性第42页
  二、调习的方法第42-45页
  三、伊庵关于调习的观点第45页
 第三节 超越三界——入圣第45-48页
  一、关注修证阶次的必要性第46页
  二、教下入圣的标准第46-47页
  三、反复告诫,要求禅者力争"一生了当"第47-48页
 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禅宗教学方法第50-64页
 第一节 同体大悲——利人第50-53页
  一、慈悲与报恩的利人观第50页
  二、三种师资的划分第50-51页
  三、"随机设化,因地置宜"的教育原则第51-53页
 第二节 两种教学模式——显喻与机用第53-56页
  一、不立文字、不离文字——显喻第53-54页
  二、不拘一格、手眼通天——机用第54-56页
 第三节 禅门五家门庭施设简述——《纲宗》第56-64页
  一、《纲宗》简释第56页
  二、手段为目的服务——禅门五家纲宗第56-64页
第四章 禅教合流之大势第64-72页
 第一节 宗旨之争——示辩第64-66页
  一、钱伊庵对于禅宗内部争讼的看法第64页
  二、《示辩》章主要内容第64-65页
  三、雍正介入禅宗内部争论的后果第65-66页
 第二节 宗教合一,禅净合流——贯教第66-72页
  一、"贯教"的理由第66-67页
  二、"贯教"的内容第67-68页
  三、禅净兼修、归于净土第68-72页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僧传》与《续高僧传》神异故事研究
下一篇:从《圣经》看基督教家庭教育的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