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有关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研究 | 第10页 |
·有关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资料来源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资料来源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土地 | 第15页 |
·土地利用程度 | 第15页 |
·土地利用效益 | 第15-16页 |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土地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6页 |
·土地持续利用理论 | 第16-17页 |
·系统论和协同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评价 | 第19-30页 |
·延安市概况 | 第19-24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土地利用概况 | 第20-24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评价方法选择 | 第24-26页 |
·评价方法 | 第24页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24-26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评价 | 第26-27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评价结果的时空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时间特征分析 | 第27-29页 |
·空间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延安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 第30-40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思路 | 第30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选择 | 第30-33页 |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 第31-32页 |
·功效函数法 | 第32页 |
·综合集成赋权方法 | 第32-33页 |
·协调度评价 | 第33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6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 第36-37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过程 | 第36页 |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 | 第36-37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评价 | 第37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的时空分析 | 第37-40页 |
·时间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空间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 第40-46页 |
·土地利用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理论及模型 | 第40页 |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的动态耦合模型 | 第40-42页 |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 第42-46页 |
第六章 促进延安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 第46-50页 |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科学防治水土流失 | 第46页 |
·协调城乡用地与生态环境布局 | 第46-47页 |
·加强水源地保护与建设,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 第47页 |
·加强矿山环境治理,防治生态环境破坏 | 第47-48页 |
·构造开发和保护有机结合的土地持续利用模式 | 第48-49页 |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 第49-50页 |
第七章 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总结 | 第50页 |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