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二、相关理论研究的综述 | 第15-17页 |
| 三、研究对象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历史沿革 | 第19-27页 |
| 一、国有企业的建立 | 第19页 |
| 二、中央对地方放权 | 第19-20页 |
| 1. 1957年对国有企业进行第一次改革 | 第19-20页 |
| 2. 1970年对国有企业进行第二次改革 | 第20页 |
| 三、国家对企业放权 | 第20-21页 |
| 1. 放权让利阶段(1978 年12 月-1984 年) | 第20-21页 |
| 2. 承包经营阶段(1984 年10 月-1993 年) | 第21页 |
| 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3 年11 月至今) | 第21页 |
| 四、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21-27页 |
| 1. 政府国有资产出资人机构与政府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相分离 | 第22页 |
| 2. 国有资产的监管与运营相分离 | 第22-25页 |
| 3. “十六大体制”的确立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理论分析 | 第27-33页 |
| 一、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 第27-28页 |
| 二、现代产权理论 | 第28页 |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第28-30页 |
| 四、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 | 第30-31页 |
| 五、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框架设计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深圳模式 | 第33-43页 |
| 一、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33-36页 |
| 1. 1987 年设立国内首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 第33-34页 |
| 2. 1996 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三大突破 | 第34页 |
| 3. 2002 年开始对少数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 第34-35页 |
| 4. 2004 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 第35-36页 |
| 二、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 第36-37页 |
| 三、有深圳特色的国有资产营运层 | 第37-40页 |
| 1. 职能定位 | 第38页 |
| 2. 监管思路 | 第38-39页 |
| 3. 运作新思路 | 第39-40页 |
| 四、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取得的成绩 | 第40-43页 |
| 第五章 淡马锡经验 | 第43-52页 |
| 一、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框架 | 第43-45页 |
| 1. 淡马锡控股公司 | 第43页 |
| 2. 财政部与淡马锡的关系 | 第43-44页 |
| 3. 淡马锡与国联公司的关系 | 第44-45页 |
| 二、淡马锡的董事会 | 第45-47页 |
| 三、淡马锡的资本运营 | 第47-49页 |
| 1. 政府拥有并监控的公司 | 第47-48页 |
| 2. 具有国际或区域发展潜能的公司 | 第48页 |
| 3. 出售的公司 | 第48-49页 |
| 四、淡马锡取得的丰硕成果 | 第49-50页 |
| 五、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2页 |
| 第六章 十六大体制 | 第52-65页 |
| 一、“十六大体制”的改革原则 | 第52-54页 |
| 1. 国家所有的原则 | 第52页 |
| 2. 分级代表的原则 | 第52-53页 |
| 3. “三统一”与“三结合”的原则 | 第53页 |
| 4. “三分离”的原则 | 第53-54页 |
|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54-57页 |
| 1. 划分资产与划分权利的统一 | 第54-55页 |
| 2. 恰当地发挥中央出资人统一政策的指导作用 | 第55页 |
| 3. 地方政府出资人的职责与任务 | 第55-56页 |
| 4. 遗留问题的解决 | 第56-57页 |
| 三、国有资产有效的经营方式探讨 | 第57-59页 |
| 1. 有效避免政府的干预 | 第58页 |
| 2. 处理好资产经营公司与国资委以及出资企业的关系 | 第58-59页 |
| 3. 发展股份制的经营形式 | 第59页 |
| 4.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 | 第59页 |
| 四、“十六大体制”的风险分析 | 第59-65页 |
| 1. “十六大体制”的过渡性带来的风险 | 第59-61页 |
| 2. “十六大体制”存在“老板加婆婆”的风险 | 第61页 |
| 3. 落实出资人制度的条件短缺而导致的出资人难到位的风险 | 第61-62页 |
| 4. 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监管职能缺位的风险 | 第62页 |
| 5. 未彻底实现的“三分离”带来的风险 | 第62-63页 |
| 6. 有待进一步规范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带来的风险 | 第63-65页 |
| 第七章 成就与方向 | 第65-73页 |
| 一、改革成就 | 第65-70页 |
| 1. 国资监管机构 | 第65-66页 |
| 2. 国资运营机构 | 第66页 |
| 3. 国有企业 | 第66-70页 |
| 二、改革方向 | 第70-73页 |
| 1. 改革触及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 第70-71页 |
| 2. 各级国资委要当好出资人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