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CONTENTS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高位转换结构概述 | 第13-17页 |
| ·高位转换结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高位转换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耗能减震结构研究概述 | 第17-21页 |
| ·耗能减震装置分类 | 第18-19页 |
| ·耗能减震装置的类型与性能 | 第19-21页 |
| ·耗能减震技术工程应用 | 第21页 |
|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概述 | 第21-23页 |
|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金属耗能器及铅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 | 第25-37页 |
| ·金属耗能器恢复力模型 | 第25-29页 |
| ·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25-26页 |
| ·双线性模型 | 第26-27页 |
| ·Ramberg-Osgood模型 | 第27-28页 |
| ·Bouc-Wen模型 | 第28-29页 |
| ·铅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 | 第29-35页 |
| ·铅粘弹性阻尼器构造与性能 | 第29-30页 |
| ·双线性模型 | 第30-31页 |
| ·双线性-RO模型 | 第31-32页 |
| ·Bouc-Wen模型 | 第32-35页 |
|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37-59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37-40页 |
| ·等效线性化 | 第37-38页 |
|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振型分解法 | 第38-39页 |
| ·反应谱与地震效应计算 | 第39-40页 |
| ·时程分析法 | 第40-42页 |
| ·地震波选取 | 第40-41页 |
|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分析模型 | 第41-42页 |
| ·算例分析 | 第42-57页 |
| ·结构概况 | 第42-44页 |
|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 第44-49页 |
| ·结构体系转换层板应力 | 第49-52页 |
| ·剪力墙应力 | 第52-53页 |
| ·结构体系的位移 | 第53-55页 |
| ·不同转换层位置结构分析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59-71页 |
| ·非线性时程分析法 | 第59-61页 |
| ·概述 | 第59-60页 |
| ·构件塑性铰的定义与设置 | 第60-61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61-66页 |
| ·概述 | 第61页 |
| ·侧向荷载作用方式 | 第61-63页 |
| ·等效阻尼比计算 | 第63-66页 |
| ·算例分析 | 第66-69页 |
| ·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设计方法 | 第71-77页 |
| ·期望阻尼比设计法 | 第71-75页 |
| ·阻尼与结构反应关系 | 第71-73页 |
| ·期望阻尼比 | 第73-74页 |
| ·耗能减震装置选择 | 第74页 |
| ·耗能支撑设计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第六章 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工程应用实例分析 | 第77-105页 |
| ·工程概况 | 第77-79页 |
| ·耗能减震装置的选择与布置 | 第79-82页 |
| ·耗能减震装置的选择 | 第79页 |
| ·耗能减震装置的布置 | 第79-81页 |
| ·耗能支撑连接与构造 | 第81-82页 |
| ·分析模型及耗能器参数 | 第82-85页 |
| ·分析结果 | 第85-93页 |
| ·结构周期 | 第85页 |
|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85-87页 |
| ·时程分析结果 | 第87-93页 |
| ·不同工况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93-102页 |
| ·小结 | 第102-105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5页 |
| ·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