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词论文

苏轼以文为词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6页
前言第6-8页
第一章 以文为词呈苏词新风貌第8-29页
 第一节 词中议论——触处即发,咏史言志第8-12页
  一、触处即发,不拘一格第8-10页
  二、咏史言志,内容丰富第10-12页
 第二节 虚字入词——位置不同,作用各异第12-19页
  一、词中表现多姿多彩第12-15页
  二、词中作用多种多样第15-19页
 第三节 化用典故——含蓄抒怀,时出新意第19-29页
  一、典涉经史子集第20-23页
  二、旧典更出新意第23-24页
  三、典传含蓄之情第24-29页
第二章 苏轼以文为词的文化背景阐释第29-38页
 第一节 宋代诗文的启发借鉴第29-32页
  一、以文为诗形式的启发第29-30页
  二、以文为诗内容的启发第30-31页
  三、宋文繁盛的影响所及第31-32页
 第二节 前人的铺垫启示第32-35页
  一、前人诗词中议论的影响第32页
  二、前人诗词中虚字之启示第32-34页
  三、前人诗词中用典之启示第34-35页
 第三节 宋代诗文革新精神在词坛的实践第35-36页
 第四节 苏轼变革词体思想的体现第36-38页
第三章 苏轼以文为词开宋词一代风气——苏轼以文为词之评价第38-44页
 第一节 苏轼以文为词辨析第38-39页
 第二节 苏轼以文为词评价第39-41页
  一、对词的社会功用的提高第39-40页
  二、对文体间渗透交融的启示第40页
  三、对传统词学观念的打破第40-41页
  四、对"破体"与"尊体"间"度"的把握第41页
 第三节 苏轼以文为词之影响第41-44页
  一、对稼轩等辛派词人的影响第41-42页
  二、对姜夔等典雅派词人的影响第42-44页
结语第44-45页
附表:苏词中使用虚字概览表第45-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物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天然高分子共价修饰碳纳米管的衍生物合成与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