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企业社会责任解读 | 第14-26页 |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 第14-16页 |
(一) 企业涵义的论争 | 第14-15页 |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诞生 | 第15-16页 |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 第16-20页 |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 第16-18页 |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 | 第18-20页 |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0-26页 |
(一)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社会责任 | 第20-21页 |
(二)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治理结构 | 第21-22页 |
(三)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 第22-24页 |
(四)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及其认证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根源 | 第26-32页 |
一、经济学视角 | 第26-27页 |
二、法理学视角 | 第27-28页 |
三、社会学视角 | 第28-29页 |
四、经济法学视角 | 第29-32页 |
第三部分 国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及其经验借鉴 | 第32-42页 |
一、美国 | 第32-36页 |
(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论争 | 第32-34页 |
(二) 企业社会责任的司法实践 | 第34-36页 |
二、日本 | 第36-38页 |
(一) 强调企业环保责任阶段 | 第36页 |
(二) 承认企业社会责任阶段 | 第36-37页 |
(三) 优秀企业公民理念提出阶段 | 第37页 |
(四) 企业公民标准制定阶段 | 第37页 |
(五)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化阶段 | 第37-38页 |
三、欧盟 | 第38-40页 |
(一) 从立法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日趋统一 | 第38-39页 |
(二) 从实践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日趋理性 | 第39-40页 |
四、美、日和欧盟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启示 | 第40-42页 |
(一)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 第40-41页 |
(二) 建立企业监督机制 | 第41页 |
(三) 强化企业自律约束机制 | 第41-42页 |
第四部分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其成因 | 第42-48页 |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 | 第42-45页 |
(一) 从总体来看,企业社会责任还处于起步阶段 | 第42页 |
(二) 从局部来看,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不均衡 | 第42-44页 |
(三) 从标准和认证来看,存在标准的缺位和认识的混乱 | 第44页 |
(四) 从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应对社会责任态度积极,行动迅速 | 第44-45页 |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原因 | 第45-48页 |
(一) 企业的生存状态制约了其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度 | 第46页 |
(二) 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 第46页 |
(三) 企业没有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 第46-47页 |
(四) 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存在着缺位 | 第47-48页 |
第五部分 建立健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想 | 第48-56页 |
一、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第48-50页 |
(一) 利益引导原则 | 第48-49页 |
(二) 利益平衡原则 | 第49-50页 |
(三)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0页 |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50-56页 |
(一) 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法律责任,可采用“嵌入式”立法模式 | 第51-52页 |
(二) 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道德责任,可采用“太阳-向日葵式”制度模式 | 第52-53页 |
(三) 理性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认证 | 第53-54页 |
(四) 加强政府推进,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 第54页 |
(五) 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化 | 第54-55页 |
(六) 努力加强新闻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 第55页 |
(七) 充分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力量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