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3页
   ·选题的实践背景及其意义第11-13页
   ·选题的理论背景及其意义第13-15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17页
   ·本文的研究工作以及论文内容结构第17-23页
上篇 理论研究篇:可持续发展与区域梯度循环经济理论第23-51页
 第二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范式分析第23-40页
   ·可持续发展观的演变及其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第23-33页
     ·传统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局限性及其实践悖论第23-26页
     ·可持续发展观的演进及其时空耦合的本质第26-30页
       ·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的三个重要历程第26-27页
       ·关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三个重要标志第27-29页
       ·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发展内核第29-30页
     ·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第30-33页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循环经济范式的整合第33-39页
     ·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第33-34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原则第34-36页
     ·循环经济模式的界定分析第36-38页
     ·循环经济技术范式层面的分析第38-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循环经济模式比较与区域梯度循环经济理论第40-51页
   ·世界循环经济模式比较分析第40-43页
     ·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第40页
     ·工业园区企业之间循环经济模式第40-41页
     ·循环型社会模式第41-43页
   ·循环经济由环保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第43-44页
   ·区域梯度推移循环经济的理论构建第44-49页
     ·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第44-47页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第44-45页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第45-47页
     ·构建区域梯度循环经济模式第47-49页
   ·本章小结第49-51页
下篇 实证分析篇: 循环经济取向与区域梯度的实证分析第51-107页
 第四章 基于低代价经济增长的循环经济取向分析第51-68页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源瓶颈第52-57页
     ·能源和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第52-54页
     ·我国能源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第54-57页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瓶颈第57-59页
   ·我国工业化中后期可持续化发展的分析第59-63页
     ·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的判断第60-61页
     ·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评价第61-63页
   ·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权衡管理分析第63-66页
     ·经济发展依赖能源结构的优化和使用效率第63-65页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分析第65-66页
       ·健全环境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第65页
       ·国家层面的机制创新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基于京津冀区域梯度的循环经济实证研究第68-107页
   ·京津冀区域梯度经济分析第69-73页
     ·京津冀三次产业总体分析第69-71页
     ·京津冀一产梯度分析第71页
     ·京津冀二产梯度分析第71页
     ·京津冀三产梯度分析第71-73页
   ·基于区域梯度推移理论的解释结构模型第73-86页
     ·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的指标界定第73-76页
     ·解释结构模型简介第76-77页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区域梯度理论模型构建第77-78页
     ·京津冀经济圈梯度理论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第78-85页
     ·结论第85-86页
   ·定位京津冀经济功能,谋划区域循环经济思路第86-88页
     ·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第86-87页
     ·北京的主要经济功能第87页
     ·天津的主要经济功能第87页
     ·河北地区的主要经济功能第87-88页
   ·充分发挥京津冀都市经济圈功能,构建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第88-95页
     ·都市圈的经济功能第89-90页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第90-94页
     ·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布局向聚集与扩散并重阶段转化第94-95页
   ·重视增长极的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大循环第95-101页
     ·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第96-98页
     ·产业结构及布局源头控制的区域循环经济战略选择第98-99页
     ·生态城市的战略选择第99-101页
   ·重组京津冀区域产业链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大循环第101-105页
     ·限制梯度转移的基本因素分析第101-102页
       ·人的关系和原有投资地区间的关系第101页
       ·低梯度地区基础设施的弱点与沉没成本第101页
       ·市场容量狭小,市场等级低下与缺乏有效的投资信息传播系统第101-102页
     ·以循环经济范式实现产业对接一体化第102-104页
     ·搭建京津冀产业对接一体化机制平台第104-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六章 结论第107-112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07-110页
   ·论文研究内容的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0页
致 谢第120-12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1-125页
 个人简历第121页
 在学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第121-122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2-125页
详细摘要第125-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渗透压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GABA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
下一篇:中学英语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