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内容所属领域、研究范围、性质 | 第8页 |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9-11页 |
·城市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 第11-16页 |
·城市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管理 | 第16-19页 |
·长春地下水管理方面的前人工作 | 第19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2-50页 |
·地下水赋存的自然环境 | 第22-34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26页 |
·地质环境 | 第26-34页 |
·水化学环境 | 第34页 |
·地下水赋存环境的演变 | 第34-38页 |
·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 | 第34-36页 |
·地质环境的的演变 | 第36-37页 |
·水化学环境的演变 | 第37-38页 |
·补给、径流与排泄的演变 | 第38页 |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38-43页 |
·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地下水降落漏斗 | 第39-43页 |
·地下水污染及其污染质迁移转化特征 | 第43-49页 |
·地下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质 | 第43-44页 |
·地下水污染途径与污染方式 | 第44页 |
·地下水污染质迁移转化特征 | 第44-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含水系统水分、污染质三维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 | 第50-65页 |
·含水系统水分三维运移的定解问题及解法 | 第50-55页 |
·含水系统水分三维运移的定解问题 | 第50-51页 |
·含水系统水分三维运移的定解问题的解法 | 第51-55页 |
·含水系统污染质三维运移的定解问题及解法 | 第55-63页 |
·含水系统三维污染质运移的定解问题 | 第55-57页 |
·含水系统污染质三维运移问题的解法 | 第57-63页 |
·参数识别方法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长春城区地下水三维模拟管理系统 | 第65-124页 |
·水文地质模型的概化 | 第65-67页 |
·城市地下水流及其污染质数值模拟 | 第67-81页 |
·基于Visual Modflow 建立模型 | 第67-69页 |
·地下水系统初始水动力场和浓度场的获取 | 第69页 |
·模型识别 | 第69-70页 |
·模型检验 | 第70-81页 |
·地下水资源评价 | 第81-91页 |
·地下水资源评价原则 | 第81-82页 |
·计算分区 | 第82页 |
·模型预测 | 第82-88页 |
·资源评价 | 第88-91页 |
·地下水开采方案预测与抉择 | 第91-114页 |
·地下水开采方案预测 | 第91-94页 |
·开采方案抉择 | 第94-114页 |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第114-123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115-119页 |
·最差情况污染质数值模拟 | 第119-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五章 城市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策略 | 第124-128页 |
1)技术策略 | 第124-126页 |
2)经济策略 | 第126-127页 |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 第127页 |
4)教育宣传策略 | 第127-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摘要 | 第144-148页 |
Abstract | 第148-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