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滑雪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乌吉密滑雪场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1 引言 | 第14-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滑雪旅游的发展历程 | 第15-17页 |
| ·滑雪场景观规划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心理物理学派景观质量美学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1-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 ·生态旅游理论 | 第24页 |
| ·旅游环境学理论 | 第24页 |
| ·森林景观美学理论 | 第24-25页 |
| ·旅游心理学理论 | 第25页 |
| ·生态修复学理论 | 第25-26页 |
| 3 滑雪场概况分类及景观评价 | 第26-41页 |
| ·黑龙江省滑雪场现状分析 | 第26-27页 |
| ·基本概况 | 第26页 |
| ·客源市场分析 | 第26-27页 |
| ·黑龙江省滑雪场分类 | 第27-30页 |
| ·滑雪场分类 | 第27-28页 |
| ·选用滑雪场概况 | 第28-30页 |
| ·黑龙江省滑雪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 ·滑雪场建设初期选址盲目 | 第30-32页 |
| ·滑雪旅游市场体系尚未成熟 | 第32页 |
| ·滑雪场景观规划不合理 | 第32-33页 |
| ·滑雪场后期生态修复措施不科学 | 第33-34页 |
| ·黑龙江省滑雪场景观美景度评价 | 第34-41页 |
| ·评价方法(SBE法)与内容 | 第34-36页 |
| ·SBE值的计算方法 | 第36-38页 |
| ·计算结果 | 第38-39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39-41页 |
| 4 滑雪场规划与设计 | 第41-64页 |
| ·建设初期基地选择与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41-44页 |
| ·冰雪资源 | 第41页 |
| ·地形地貌 | 第41-42页 |
| ·风力资源 | 第42页 |
| ·水源条件 | 第42-43页 |
| ·土壤条件 | 第43页 |
| ·区位条件 | 第43-44页 |
| ·滑雪场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 第44-61页 |
| ·滑雪道设计 | 第44-46页 |
| ·山底部分的相关性功能区 | 第46-51页 |
| ·植物景观 | 第51-54页 |
| ·四季旅游项目开发 | 第54-56页 |
| ·辅助性设备设施 | 第56-59页 |
| ·夜间滑雪及越野滑雪设计要点 | 第59-61页 |
| ·滑雪场生态修复措施 | 第61-64页 |
| ·生态修复的概念 | 第61页 |
| ·生态修复措施 | 第61-62页 |
| ·滑雪场环境容量预测 | 第62-64页 |
| 5 乌吉密滑雪场景观规划与设计 | 第64-80页 |
| ·乌吉密滑雪场选址与开发可行性分析 | 第64-70页 |
| ·冰雪资源 | 第64页 |
| ·地形地貌 | 第64页 |
| ·风力资源 | 第64页 |
| ·水源条件 | 第64页 |
| ·土壤条件 | 第64-65页 |
| ·区位条件与客源市场分析及定位 | 第65-66页 |
| ·SWOT分析 | 第66-70页 |
| ·规划总则 | 第70-71页 |
| ·指导思想 | 第70页 |
| ·规划原则 | 第70页 |
| ·性质与范围 | 第70-71页 |
| ·景观规划与设计 | 第71-75页 |
| ·滑雪道设计 | 第71-72页 |
| ·滑雪场建筑 | 第72页 |
| ·游憩区 | 第72-73页 |
| ·别墅区 | 第73-74页 |
| ·辅助性设备设施 | 第74页 |
| ·越野滑雪 | 第74页 |
| ·停车场 | 第74-75页 |
| ·滑雪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 第75-80页 |
| ·生态环境本底测定 | 第75页 |
| ·滑雪场建设和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第75-76页 |
| ·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 第76-78页 |
| ·滑雪场环境容量估算 | 第78页 |
|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 第78-80页 |
| 6 结论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附录 | 第87-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