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引言 | 第12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 | 第12-13页 |
·现代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 第13-14页 |
·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15-18页 |
·近红外光谱谱图预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噪音及其他干扰因素的消除平滑处理 | 第16页 |
·谱图信息的选择 | 第16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定性和定量校正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定性判别 | 第16-17页 |
·定量校正方法 | 第17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模型传递技术 | 第17-18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18-20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CCD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己内酰胺生产控制分析中的初步应用 | 第21-26页 |
·前言 | 第21页 |
·实验部分 | 第21-22页 |
·仪器(NIR-2000) | 第21页 |
·样品来源及基础数据测定 | 第21页 |
·样品光谱的采集 | 第21页 |
·校正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4页 |
·水体系中己内酰胺含量的测试 | 第22页 |
·苯体系中己内酰胺含量的测试 | 第22-23页 |
·重现性实验 | 第23页 |
·近红外方法与现用标准方法的对比 | 第23-24页 |
·两种方法的重现性对比 | 第23-24页 |
·两种方法的综合对比 | 第24页 |
·结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氨肪化生产控制分析中的应用 | 第26-32页 |
·前言 | 第26-27页 |
·实验 | 第27页 |
·仪器 | 第27页 |
·样本来源 | 第27页 |
·标准法列值的测定 | 第27页 |
·近红外光谱的采集 | 第27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方法原理 | 第27-28页 |
·数学模型评价 | 第28-29页 |
·方法对照及回收率实验 | 第29页 |
·平行性实验 | 第29-30页 |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 第30-31页 |
·样品分析结果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近红外光谱测定尼龙6切片相对粘度可行性研究 | 第32-36页 |
·引言 | 第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3页 |
·现采用标准检测方法概述 | 第32页 |
·近红外光谱测量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新装置样品模型 | 第33页 |
·混合样品模型 | 第33-34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双波长系数倍率法测定无机工艺液中微量铂和把 | 第36-43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仪器及试剂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36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36-37页 |
·样品分析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双硫腙螯合物的吸收光谱 | 第37页 |
·双波长系数倍率法测定铂和把 | 第37-42页 |
·消除干扰原理 | 第37页 |
·波长选择 | 第37页 |
·K值的确定 | 第37-38页 |
·工作曲线绘制 | 第38-39页 |
·K值范围 | 第39页 |
·正交试验 | 第39-40页 |
·铂和钯同时萃取的条件 | 第40-41页 |
·人工合成(即实验室配制)无机液含Pd、 Pt分析 | 第41页 |
·双波长系数倍率法与DSM-CR0-056方法分析结果对照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不分光红外光谱法测定液氨中油及有机物 | 第43-50页 |
·前言 | 第43页 |
·实验部分 | 第4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样品处理 | 第43-44页 |
·方法确定 | 第44-48页 |
·红外分光光度法 | 第44-46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46页 |
·不分光红外光谱法 | 第46-48页 |
·样品测试比较 | 第48页 |
·方法精密度及检测限 | 第48页 |
·两种方法分析时间比较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7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重排混合物中游离环己酮肟 | 第50-65页 |
·前言 | 第50页 |
·试验部分 | 第50-52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0-51页 |
·仪器 | 第50页 |
·试剂 | 第50-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样品处理 | 第51页 |
·样品测定 | 第51页 |
·空白值测定 | 第51页 |
·标准加入法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原理 | 第52页 |
·重氮化试剂选择试验 | 第52-53页 |
·对氨基苯磺酸溶液的配制和醋酸钠溶液的用量 | 第53-55页 |
·试剂加入顺序和组合试验 | 第55-56页 |
·硫代硫酸钠的用量 | 第56页 |
·重排混合物样品测定中I2的用量 | 第56-57页 |
·反应时间和溴化钾的作用 | 第57-58页 |
·空白值的测定 | 第58-59页 |
·铁的影响 | 第59-60页 |
·苯胺的影响 | 第60页 |
·重排产物水解方式对测定的影响 | 第60-61页 |
·重排产物中和pH值对测定的影响 | 第61-62页 |
·重氮化反应的酸度 | 第62-63页 |
·方法准确性验证 | 第63-64页 |
·精密度 | 第63页 |
·加标回收率 | 第63-64页 |
·灵敏度 | 第64页 |
·线性范围 | 第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