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的意义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DNA的基本组成及结构 | 第10-12页 |
§1.3 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的基本方式 | 第12-13页 |
·共价键结合 | 第12页 |
·沟面结合 | 第12-13页 |
·插入结合 | 第13页 |
·静电作用 | 第13页 |
§1.4 金属配合物断裂DNA的作用原理 | 第13-15页 |
·化学核酸酶的组成 | 第14页 |
·DNA的氧化断裂 | 第14页 |
·DNA的水解断裂 | 第14-15页 |
§1.5 不同类型过渡金属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与DNA共价结合的配合物 | 第15-16页 |
·插入结合 | 第16页 |
·以插入和共价键合与DNA作用的配合物 | 第16-17页 |
§1.6 研究展望与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含可取代水分子配体的铜配合物合成及电喷雾质谱的研究 | 第18-25页 |
§2.1.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18-20页 |
·配体L1的合成路线 | 第18-19页 |
·配体L2的合成路线: | 第19页 |
·配合物Cu(L1)(H_2O)的合成路线 | 第19-20页 |
·配合物Cu(L2)(H_2O)的合成路线: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2页 |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20页 |
·配体的合成 | 第20-21页 |
·配合物的合成 | 第21-22页 |
§2.3 配合物的电喷雾质谱 | 第22-24页 |
·铜配合物在DMSO及水溶液中的电喷雾质谱 | 第22-23页 |
·铜的配合物与咪唑的电喷雾质谱 | 第23页 |
·铜的配合物与BNPP的电喷雾质谱 | 第23-24页 |
§2.4 结束语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含可取代水分子配体的铜配合物及水分子配体被取代后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研究 | 第25-47页 |
§3.1 含可取代水分子配体的铜配合物中的水分子被取代的合成路线: | 第2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25-26页 |
·晶体的培养 | 第26页 |
§3.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 | 第26-46页 |
·Cu(L1)(H_2O)的晶体结构 | 第26-31页 |
·Cu(L1)(C_2H_3N_3)的晶体结构 | 第31-36页 |
·Cu(L1)(C_3H_4N_2)_2的晶体结构 | 第36-41页 |
·CuL2(H_2O)的晶体结构 | 第41-46页 |
§3.4 结束语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热色性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47-62页 |
§4.1 文献综述及选题意义 | 第47-54页 |
·热色性材料 | 第47-48页 |
·无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 | 第48-51页 |
·热致变色配合物研究的动力学意义 | 第51-52页 |
·热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 第52-53页 |
·可逆热色性材料的研究展望与选题意义 | 第53-54页 |
§4.2 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热色性 | 第54-61页 |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54页 |
·试剂及测试用的仪器 | 第54-55页 |
·席夫碱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 第55-56页 |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表征 | 第56-61页 |
§4.3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