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0页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示踪沉积物源 | 第14-15页 |
·限定地层时代 | 第15页 |
·恢复区域古地理格局 | 第15-16页 |
·反演构造过程 | 第16-17页 |
·揭示早期大陆演化 | 第17-18页 |
§1.3 选题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野外调查研究 | 第18页 |
·室内研究 | 第18-19页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中扬子及邻区地质演化与岩浆—热事件 | 第20-25页 |
§2.1 早前寒武纪基底组成 | 第20-21页 |
§2.2 中元古代洋壳消减—造山作用与岩浆事件 | 第21-22页 |
§2.3 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与巨量岩浆活动 | 第22-23页 |
§2.4 南华造山运动与加里东期岩浆—沉积作用 | 第23-24页 |
§2.5 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古地理背景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碎屑锆石年代学 | 第25-73页 |
§3.1 南华系 | 第25-30页 |
·样品特征及采样位置 | 第25页 |
·碎屑锆石年代学 | 第25-30页 |
§3.2 志留系 | 第30-37页 |
·岩性特征及时代 | 第30-31页 |
·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 | 第31-37页 |
§3.3 泥盆系 | 第37-47页 |
·沉积特征 | 第37-38页 |
·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 | 第38-47页 |
§3.4 三叠—侏罗系 | 第47-70页 |
·沉积特征与岩相学 | 第47-50页 |
·碎屑锆石年代学 | 第50-70页 |
§3.5 碎屑锆石年龄限定地层沉积时代:意义和局限性 | 第70-73页 |
第四章 碎屑锆石微量元素 | 第73-88页 |
§4.1 南华系 | 第73-74页 |
§4.2 志留系 | 第74-76页 |
·下志留统 | 第74页 |
·上志留统 | 第74-76页 |
§4.3 碎屑锆石微量元素研究的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 第76-88页 |
·稀土元素 | 第76-78页 |
·Th/U比值 | 第78-88页 |
第五章 沉积物源分析 | 第88-111页 |
§5.1 元古界 | 第88-92页 |
·宜昌—鄂东南地区 | 第88-89页 |
·秦岭—大别 | 第89-90页 |
·川西地区 | 第90-92页 |
§5.2 古生界 | 第92-98页 |
·岩相学证据 | 第92-94页 |
·碎屑锆石年龄分布 | 第94-98页 |
§5.3 中生界 | 第98-111页 |
·古水流方向 | 第98-103页 |
·碎屑矿物和砾石成分 | 第103-105页 |
·地球化学 | 第105-107页 |
·物源讨论 | 第107-111页 |
第六章 碎屑锆石年代学对华南地质演化的制约 | 第111-128页 |
§6.1 扬子地块基底年龄组成与地体结构 | 第111-116页 |
·目前对扬子地块基底组成的认识 | 第111页 |
·碎屑锆石年代学对扬子基底组成的指示 | 第111-116页 |
§6.2 早中生代古地理格局:"东部高原"与"大江西流" | 第116-126页 |
§6.3 华南古元古代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主要认识和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128-130页 |
§7.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128-129页 |
§7.2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 第129-130页 |
附录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