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7页 |
绪论 | 第17-37页 |
一、研究课题的理由 | 第18-21页 |
1. 巩固并传承作为原创性鲁迅文学在中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 第18-19页 |
2. 填补中学鲁迅作品系统研究的空白并与之持续对话 | 第19-20页 |
3. 透视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 | 第20页 |
4. 一个切实有效的工作 | 第20-21页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1-31页 |
1. 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主体 | 第22-24页 |
2. 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 第24-29页 |
3. 学术界的鲁迅研究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1-34页 |
四、研究课题的创新点 | 第34-35页 |
1. 角度创新 | 第34页 |
2. 内容创新 | 第34-35页 |
五、研究框架的设计 | 第35-37页 |
1. 本文写作的基本要旨 | 第35页 |
2. 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 | 第35页 |
3. 本文写作的框架结构 | 第35页 |
4. 本文写作的逻辑顺序 | 第35-37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1923—1949) | 第37-65页 |
一、中学语文:从文言走向白话 | 第37-38页 |
二、现代“语文教学大纲”的产生与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 | 第38-47页 |
三、民国时期的报刊:建构中学鲁迅作品接受与学术界的桥梁 | 第47-55页 |
四、中学鲁迅作品的“古典化”与建设民族国家的“想象” | 第55-58页 |
五、毛泽东对鲁迅的历史定位及其阐释的影响 | 第58-62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1949—1966) | 第65-85页 |
一、“十七年”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述要 | 第65-66页 |
二、“十七年”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 | 第66-74页 |
三、“十七年”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参解读 | 第74-80页 |
四、“十七”年时期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课堂模式 | 第80-81页 |
五、“十七年”时期中学鲁迅作品接受的文化空间 | 第81-83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1966—1976) | 第85-110页 |
一、“文革”时期,中学语文教育概观 | 第85-90页 |
二、“文革”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 | 第90-92页 |
三、“文革”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 | 第92-97页 |
四、“文革”时期,李何林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及其局限性 | 第97-99页 |
五、教育的春天 | 第99-100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第102-110页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1978—2000) | 第110-137页 |
一、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接受的文化语境 | 第110-113页 |
二、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与语文教育观念的变革 | 第113-115页 |
三、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 | 第115-120页 |
四、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弊端 | 第120-121页 |
五、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参解读 | 第121-128页 |
六、1989 年以后:新时期中学鲁迅作品接受的转型 | 第128-131页 |
七、世纪末的反叛 | 第131-135页 |
八、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新世纪中学鲁迅作品的接受(2000 以后) | 第137-174页 |
一、“尊胡贬鲁”的文化思潮给中学鲁迅作品阅读带来的困惑 | 第137-141页 |
二、现代精神价值的失落: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内在动因 | 第141-143页 |
三、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编 | 第143-150页 |
四、新世纪,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内容与鲁迅篇目的增减 | 第150-151页 |
五、新世纪,中学鲁迅作品的现代解读与阐释 | 第151-156页 |
六、新世纪,中学鲁迅作品传统篇目教学选例简析 | 第156-168页 |
七、新世纪,中学生厌学鲁迅作品的原因 | 第168-169页 |
八、2006 年:普及鲁迅元年 | 第169-172页 |
九、本章小结 | 第172-174页 |
结语:鲁迅文学与鲁迅思想并置交融的现代性意义 | 第174-185页 |
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历史功绩 | 第175-176页 |
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176-178页 |
三、改进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建议 | 第178-181页 |
四、人的现代性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 第181-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3页 |
后记 | 第193-19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作及报告等情况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