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9页 |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研析方法 | 第7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研究意义 | 第7-9页 |
第一章 兴德米特及其作品简介 | 第9-11页 |
第一节 兴德米特的生平 | 第9-10页 |
一、兴德米特所处时代简介 | 第9页 |
二、兴德米特生平简介 | 第9-10页 |
第二节 兴德米特的创作简介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兴德米特的音乐理论体系的研究 | 第11-45页 |
第一节 音序Ⅰ——旋律——新的组织形式 | 第11-15页 |
一、在对泛音列与平均律的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 第11-12页 |
二、音序Ⅰ音阶构成法 | 第12-13页 |
三、音序Ⅰ | 第13-15页 |
第二节 音序Ⅱ——和音——新的思维方式 | 第15-21页 |
一、研究音序Ⅱ的前提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二、音程——构成音序Ⅱ的基本因素 | 第16-20页 |
三、在对音程的讨论中体现的音序Ⅱ价值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在新的和声理论的基础上对和声力与旋律力的探讨 | 第21-35页 |
一、对传统和声理论的批判中总结出的兴氏和声理论 | 第21-23页 |
二、兴氏和弦分类表 | 第23-27页 |
三、两部骨架 | 第27-28页 |
四、和声起伏 | 第28页 |
五、和声理论中体现的兴德米特的调性理论 | 第28-35页 |
第四节、在新的旋律理论的基础上对和声力与旋律力的探讨 | 第35-45页 |
一、兴德米特研究旋律理论的原因 | 第35-36页 |
二、“兴氏”旋律理论的另一价值 | 第3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6-45页 |
第三章 和声力与旋律力的实际运用 | 第45-60页 |
第一节 在兴德米特作品中的体现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在国外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 第48-55页 |
一、在巴托克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 第48-53页 |
二、在肖邦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 第53-55页 |
第三节 在中国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 第55-60页 |
一、在谭小麟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 第55-57页 |
二、在罗忠镕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 第57-59页 |
三、在中国其他作曲家音乐作品中的表现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