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 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P2P技术概述 | 第12-17页 |
·P2P技术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3页 |
·P2P技术的概念 | 第12页 |
·P2P技术的特征 | 第12-13页 |
·P2P技术下的文件共享模式与传输模式 | 第13-15页 |
·以Napster为典型的第一代"中央型P2P"文件交换软件 | 第13页 |
·以KaZaA、eDonkey及Morpheus为典型的第二代"分散型P2P"文件交换软件 | 第13-15页 |
·以Freenet为典型的第三代"匿名型P2P"文件交换软件 | 第15页 |
·P2P技术带来的版权侵权问题 | 第15-17页 |
第2章 P2P软件使用者与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分析 | 第17-30页 |
·P2P软件最终用户行为的性质 | 第17-21页 |
·P2P软件最终用户的"下载"行为 | 第17-19页 |
·P2P软件最终用户的"上传"行为 | 第19-21页 |
·P2P软件用户侵权责任的承担 | 第21页 |
·P2P软件提供者的法律责任 | 第21-30页 |
·第一代P2P技术与Napster案 | 第21-24页 |
·第二代P2P技术与Grokster案 | 第24-27页 |
·Napster案与Grokster案留下的问题 | 第27-30页 |
第3章 P2P技术侵权问题的经济学与法伦理学分析 | 第30-33页 |
·P2P文件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 第30-31页 |
·P2P文件共享对版权商品生产的影响 | 第30-31页 |
·P2P技术促进了新的版权商品生产方式的发展 | 第31页 |
·P2P文件共享的法伦理学分析 | 第31-33页 |
第4章 应对P2P技术侵权问题的措施 | 第33-43页 |
·技术保护措施——数字权利管理 | 第33-34页 |
·数字权利管理的内容 | 第33页 |
·采用技术保护措施的优势 | 第33-34页 |
·技术保护措施的不足 | 第34页 |
·新的版权许可模式 | 第34-35页 |
·大众许可模式 | 第34页 |
·强制许可模式 | 第34-35页 |
·自愿集体许可模式 | 第35页 |
·著作权补偿金制度 | 第35-43页 |
·著作权补偿金制度的概念 | 第35页 |
·著作权补偿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各国著作权补偿金制度的运作模式 | 第37-40页 |
·著作权补偿金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之比较 | 第40-41页 |
·著作权补偿金制度在网络时代运用的可能性 | 第41-43页 |
第5章 解决我国P2P技术侵权问题的建议 | 第43-56页 |
·P2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状态 | 第43页 |
·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对P2P技术侵权的规制 | 第43-50页 |
·我国法律对P2P软件用户侵权责任的认定 | 第43-45页 |
·我国法律对P2P软件提供者侵权责任的认定 | 第45-49页 |
·P2P技术侵权问题对我国法律制度的挑战 | 第49-50页 |
·解决我国P2P技术侵权问题的建议 | 第50-56页 |
·法律手段——在我国版权法中建立"间接责任"制度 | 第51-53页 |
·经济手段——建立著作权补偿金制度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