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植原体研究进展 | 第10-30页 |
1 植原体概述 | 第10-27页 |
·植原体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 第10页 |
·植原体基因组 | 第10-11页 |
·植原体的生理特征和传播方式 | 第11-12页 |
·植原体的分类 | 第12-18页 |
·植原体的分子检测和鉴定 | 第18-23页 |
·植原体的分子生物学 | 第23-26页 |
·翠菊黄化组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2 植原体病害 | 第27-29页 |
·植原体病害的症状 | 第28页 |
·植原体病害的防治 | 第28-29页 |
3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9-30页 |
第一章 落地生根花变叶植原体鉴定 | 第30-53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30-38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3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感病植株的症状表现 | 第38页 |
·落地生根花变叶植原体16S rRNA PCR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PCR产物的克隆及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第39-40页 |
·落地生根花变叶植原体16S rRNA序列与RFLP分析 | 第40-44页 |
·落地生根花变叶植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44-47页 |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47-48页 |
·生物学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首次报道了落地生根花变叶病 | 第49页 |
·结合生物学实验证明植原体APP为落地生根花变叶病病原 | 第49页 |
·基于16S rRNA序列和RFLP分析对APP的分类 | 第49页 |
·基于rp和Tuf序列对APP的分类 | 第49-53页 |
第二章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鉴定 | 第53-66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54-56页 |
·材料 | 第54页 |
·方法 | 第54-5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感病植株的症状表现 | 第56页 |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RNA PCR扩增结果 | 第56页 |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rp基因扩增结果 | 第56-57页 |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16S rR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7-63页 |
·柳树花变叶植原体rp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63-64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第三章 黄栌顶枯病植原体的鉴定 | 第66-75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材料 | 第66-67页 |
·方法 | 第6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感病植株的症状表现 | 第67-68页 |
·真菌检测及结果 | 第68页 |
·黄栌病株和木虱体内植原体16S rRNA PCR检测结果 | 第68-69页 |
·黄栌顶枯植原体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 | 第69页 |
·黄栌顶枯植原体与其他植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较 | 第69-71页 |
·黄栌顶枯植原体16S rRNA序列的RFLP比较分析 | 第71-73页 |
·黄栌病株与黄栌木虱中植原体16S rRNA序列的比较 | 第73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73-75页 |
·首次报道了黄栌顶枯病 | 第73-74页 |
·黄栌顶枯病植原体的鉴定 | 第74页 |
·黄栌顶枯病植原体的传播介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榆树黄化病植原体的鉴定 | 第75-84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76-77页 |
·材料 | 第76页 |
·方法 | 第76-77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77-83页 |
·感病植株的症状表现 | 第77页 |
·榆树黄化植原体16S rRNA PCR扩增结果 | 第77-78页 |
·榆树黄化植原体16S rRNA序列测定与RFLP分析 | 第78-80页 |
·榆树黄化与其它植原体16S rRNA序列同源性比较 | 第80-83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83-84页 |
·首次在国内报道了榆树黄化病 | 第83页 |
·中国榆树黄化病植原体的鉴定 | 第83页 |
·榆树黄化病植原体的传播介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职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