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 ·研究依据及目的 | 第15-16页 |
| ·旱地农业蓄水保墒技术 | 第16-20页 |
| ·我旱地农业蓄水保墒技术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 ·抗旱耕作技术 | 第16-17页 |
| ·覆盖栽培 | 第17页 |
| ·秸秆覆盖 | 第17页 |
| ·砂石覆盖 | 第17-18页 |
| ·抗旱品种选育 | 第18页 |
| ·化学抗旱技术 | 第18页 |
| ·抗旱灌溉技术措施 | 第18-19页 |
| ·国外旱地节水农业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 ·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 第19页 |
| ·印度的集雨旱作农业技术 | 第19页 |
| ·以色列的旱地农业 | 第19-20页 |
| ·澳大利亚的粮草轮作持续农业发展技术 | 第20页 |
| ·其它国家的旱地农业 | 第20页 |
| ·垄沟栽培 | 第20-25页 |
| ·垄沟栽培研究概况 | 第20-22页 |
| ·垄上覆膜集雨栽培研究概况 | 第22-25页 |
| ·垄上覆膜集雨栽培的集水效应 | 第22页 |
| ·垄上覆膜集雨栽培的保墒效应 | 第22-23页 |
| ·垄上覆膜集雨栽培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 ·垄上覆膜集雨栽培对产量的影响 | 第24页 |
| ·垄上覆膜集雨栽培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垄上覆膜集雨栽培的温度效应 | 第25页 |
| ·关于肥料施用方法的研究 | 第25-27页 |
| ·关于冬小麦体内碳氮累积与转运的研究 | 第27-29页 |
| ·干物质的积累与转运 | 第27-28页 |
| ·氮素的累积与转运 | 第28-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第30-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30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0-31页 |
| ·气体交换特性 | 第30-31页 |
| ·旗叶叶绿素SPAD 值 | 第31页 |
| ·叶面积系数 | 第31页 |
| ·MDA 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不同处理对小麦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灌浆期不同处理小麦旗叶的气体交换特性 | 第32-33页 |
| ·净光合速率 | 第32页 |
| ·气孔导度 | 第32-33页 |
| ·胞间CO_2 浓度 | 第33页 |
| ·蒸腾速率 | 第33页 |
| ·灌浆期不同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SPAD 值的变化 | 第33-34页 |
| ·不同处理对灌浆期小麦旗叶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处理小麦灌浆期的叶面积系数 | 第35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35-37页 |
| ·不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不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冬小麦光合产物积累运转的影响 | 第37-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37页 |
|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37页 |
| ·计算方法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开花期不同处理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 第38-39页 |
| ·成熟期不同处理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 第39页 |
| ·开花后冬小麦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 | 第39页 |
| ·花后干物质转运与吸收及其对籽粒的贡献 | 第39-42页 |
| ·不同栽培条件和施肥方法对冬小麦植株干物质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 第42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 | 第44-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44页 |
|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第44页 |
| ·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 ·冬小麦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累积与分配 | 第45-46页 |
| ·开花期小麦各器官氮素的累积与分配 | 第45页 |
| ·成熟期小麦各器官氮素的累积与分配 | 第45-46页 |
| ·开花后冬小麦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 | 第46-47页 |
| ·花后氮素转运与吸收及其对籽粒的贡献 | 第47-48页 |
| ·不同栽培条件和施肥方法对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 第48-50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冬小麦磷素吸收运转的影响 | 第51-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51页 |
|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第51页 |
| ·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 ·冬小麦营养器官中磷素的累积与分配 | 第52-54页 |
| ·开花期小麦各器官磷素的累积与分配 | 第52-53页 |
| ·成熟期小麦各器官磷素的累积与分配 | 第53-54页 |
| ·开花后冬小麦营养器官贮存磷素向籽粒的转移 | 第54-55页 |
| ·花后磷素转运与吸收及其对籽粒的贡献 | 第55-56页 |
| ·不同栽培条件和施肥方法对冬小麦植株磷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肥方法对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 第58-6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页 |
|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58页 |
| ·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 第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 ·不同处理对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 第58-60页 |
| ·平作土壤剖面硝态氮的残留 | 第58-59页 |
| ·不同处理对垄上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不同处理对沟内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 第60页 |
| ·冬小麦收获后残留养分对夏玉米的后效 | 第60-6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 附录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