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前言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2页 |
·访谈法 | 第12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3-14页 |
4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 | 第14-19页 |
·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 第14页 |
·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 第14-15页 |
·多样性 | 第14-15页 |
·多质性 | 第15页 |
·潜在性 | 第15页 |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15-17页 |
·《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15页 |
·李龙正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15-17页 |
·两种分类方法的对比分析 | 第17页 |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 第17-19页 |
·能够加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联系 | 第17-18页 |
·能够促进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 | 第18页 |
·能够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 第18-19页 |
5 新课标中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下的体育教师 | 第19-21页 |
·教师要有“健康第一”、“学生为本”、“终身体育”基本理念 | 第19页 |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 第19页 |
·体育教师应具备研究、创新能力 | 第19-20页 |
·让学生主动发展、感受成功 | 第20-21页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1-35页 |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体育教师开发利用现状 | 第21-22页 |
·学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2页 |
·其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分析 | 第23-25页 |
·校内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3-25页 |
·校外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25页 |
·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分析 | 第25-28页 |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情况 | 第25-26页 |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入情况 | 第26页 |
·民族、民间运动的开发情况 | 第26-28页 |
·课外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分析 | 第28页 |
·校外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28-29页 |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分析 | 第29-30页 |
·体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分析 | 第30-32页 |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5页 |
·领导的重视及支持 | 第32-33页 |
·学校的办学思想 | 第33页 |
·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 第33页 |
·教育体制 | 第33-34页 |
·体育经费 | 第34页 |
·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 | 第34-35页 |
7 呼和浩特市城区高中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方法 | 第35-47页 |
·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方法 | 第35-37页 |
·开发教师人力资源对策 | 第35-36页 |
·开发学生人力资源对策 | 第36页 |
·其他人力资源对策 | 第36-37页 |
·体育设施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方法 | 第37-39页 |
·开发体育设施对策方法 | 第37-38页 |
·重视体育设施的充分利用 | 第38-39页 |
·开发利用校外体育场地设施对策 | 第39页 |
·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方法 | 第39-42页 |
·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途径 | 第39-40页 |
·新兴运动项目开发对策 | 第40-41页 |
·民族民间体育资源开发的途径 | 第41-42页 |
·课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策方法 | 第42-43页 |
·校外体育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 第43-45页 |
·提倡"家校合作"的体育教育模式 | 第43-44页 |
·开发利用社区体育资源 | 第44-45页 |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 第45页 |
·体育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方法 | 第45-47页 |
·发展网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思路 | 第45-46页 |
·如何建设呼市高中学校体育与健康网 | 第46-47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7页 |
·建议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1 | 第53-55页 |
附录2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