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玻璃纤维组成和性能 | 第12-13页 |
·玻璃纤维复合增强材料 | 第13-16页 |
·玻璃纤维复合增强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 第13-15页 |
·玻璃纤维增强的机理 | 第15-16页 |
·玻璃纤维表面处理 | 第16-18页 |
·玻璃纤维表面的偶联处理 | 第16-17页 |
·偶联剂同其它助剂协同表面处理 | 第17页 |
·玻璃纤维表面的接枝处理 | 第17页 |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 第17-18页 |
·稀土表面处理 | 第18页 |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 | 第18-21页 |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发展状况 | 第18-20页 |
·界面应力的传递机理 | 第20-21页 |
·界面粘接破坏机理 | 第21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实验仪器及型号 | 第23页 |
·试剂 | 第23-24页 |
·玻璃纤维表面的改性 | 第24-26页 |
·硅氧烷对玻璃纤维的表面改性 | 第24-25页 |
1) 玻璃纤维的纯化 | 第24页 |
2) 玻璃纤维表面的预处理 | 第24页 |
3) 梯度玻璃纤维MGF_1的制备 | 第24页 |
4) 反应的工艺条件研究 | 第24-25页 |
5) 反应配比对正硅酸乙酯改性玻璃纤维质量增加的影响 | 第25页 |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玻璃纤维的改性 | 第25-26页 |
1)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TES)的制备 | 第25页 |
2) 玻璃纤维表面的预处理 | 第25-26页 |
3) 梯度玻璃纤维MGF_2的制备 | 第26页 |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6-27页 |
·MGF_1/PP复合材料制备 | 第26页 |
·MGF_2/SAN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6-27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27-28页 |
·力学性能表征 | 第27页 |
·电脑成像显微镜 | 第27页 |
·红外测试(FT-IR) | 第27页 |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硅氧烷对玻璃纤维的表面改性及MGF_1/PP复合材料研究 | 第28-36页 |
·硅氧烷玻璃纤维表面改性的目的 | 第28-29页 |
·梯度玻璃纤维MGF_1的表征和分析 | 第29-32页 |
·玻璃纤维的红外分析 | 第29-30页 |
·梯度玻璃纤维(MGF_1)的表面分析 | 第30-32页 |
·MGF_1/PP复合材料表征 | 第32-35页 |
·MGF_1/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表征 | 第32-33页 |
·冲击断面形态的分析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玻璃纤维的改性及MGF_2/SAN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 | 第36-46页 |
·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玻璃纤维的改性的目的 | 第36-37页 |
·MGF_2玻璃纤维的表征 | 第37-41页 |
·MGF_2玻璃纤维电子显微镜照片分析 | 第37-39页 |
·MGF_2玻璃纤维FESEM电镜照片分析 | 第39-41页 |
·MGF_2玻璃纤维的红外分析 | 第41页 |
·MGF_2/SAN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MGF_2/SAN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 | 第41-43页 |
·MGF_2/SAN复合材料断面形态分析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