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表清单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18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国内相关动态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18页 |
| 2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概念的提出 | 第18-22页 |
| ·城市绿地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概念辨析 | 第18-20页 |
| ·我国城市绿地的概念与城市绿地的分类 | 第18页 |
| ·对绿地的再认识 | 第18-19页 |
|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概念的建立 | 第19-20页 |
| ·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特性 | 第20-22页 |
| ·具有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性 | 第20-21页 |
| ·具有生态功能性 | 第21页 |
| ·多功能复合性 | 第21-22页 |
| 3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建构 | 第22-26页 |
| ·“山地城市”的概念辨析 | 第22页 |
| ·山地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第22-23页 |
| ·山地城市空间建设的现存问题 | 第23-24页 |
| ·自然生态环境功能低下 | 第23-24页 |
| ·地域特色丧失 | 第24页 |
|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建构 | 第24-25页 |
|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建构的规划设计方法 | 第25-26页 |
| 4 山地城市形态结构与绿色开敞空间结构 | 第26-37页 |
| ·山地城市结构形态类型及动态发展分析 | 第26-29页 |
| ·传统山地城市格局 | 第26-27页 |
| ·自然力与非自然力对城市结构形态的影响 | 第27页 |
| ·山地城市结构形态 | 第27-29页 |
|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 | 第29-36页 |
| ·紧凑集中式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 | 第29-30页 |
| ·轴向带状式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 | 第30-32页 |
| ·分散组团式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 | 第32-34页 |
| ·山地城市区域的绿色开敝空间结构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5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网络化 | 第37-48页 |
|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网络化的提出 | 第37-38页 |
| ·网络化的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的特征 | 第38页 |
|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网络的构建方法 | 第38-48页 |
|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网络构成要素设置原则 | 第38-44页 |
|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的现状评价 | 第44-48页 |
| 6 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的人性化 | 第48-63页 |
| ·人性化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景观序列结构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48-51页 |
| ·山地城市空间的视觉特征 | 第48-50页 |
| ·景观行为学和场所理论 | 第50-51页 |
| ·人性化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景观序列结构规划方法 | 第51页 |
| ·人性化绿色开敞空间景观序列结构的设计原则 | 第51-52页 |
| ·人性化的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景观序列结构 | 第52-63页 |
| ·山地城市空间的视觉特征 | 第52-53页 |
| ·人性化的山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景观序列结构的规划设计 | 第53-63页 |
| 7 实例分析——重庆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建构研究 | 第63-83页 |
| ·重庆市都市圈概况 | 第63-65页 |
| ·自然本底 | 第63-64页 |
| ·城市格局演变 | 第64页 |
| ·绿色开敞空间现状分析 | 第64-65页 |
| ·重庆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建构研究 | 第65-83页 |
| ·重庆市绿色开敞空间宏观结构 | 第65-67页 |
| ·中观的生态网络结构 | 第67-74页 |
| ·绿色开敞空间景观序列结构规划 | 第74-83页 |
| 8 结语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