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前言 | 第7页 |
1.2 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7-10页 |
1.2.1 以模拟量为控制对象的模拟仪表控制系统 | 第7页 |
1.2.2 集中式数字控制系统 | 第7-8页 |
1.2.3 集散控制系统(DCS) | 第8-9页 |
1.2.4 PLC 控制系统 | 第9页 |
1.2.5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 第9-10页 |
1.3 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4 课题的研究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 第13-21页 |
2.1 现场总线技术 | 第13-15页 |
2.1.1 网络技术 | 第13-14页 |
2.1.2 软件开放和组态技术 | 第14-15页 |
2.1.3 系统集成技术 | 第15页 |
2.2 CAN 简介 | 第15-18页 |
2.2.1 CAN 的技术特点 | 第15-16页 |
2.2.2 连接和传递方式 | 第16-17页 |
2.2.3 CAN 总线的应用 | 第17-18页 |
2.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结构模型 | 第18-21页 |
2.3.1 具有两层结构的小型控制系统 | 第19页 |
2.3.2 较复杂的具有三层结构的控制系统 | 第19-20页 |
2.3.3 由 DCS 进行扩充后的控制系统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基于现场总线的新型可编程控制系统 | 第21-37页 |
3.1 系统结构模型 | 第21-22页 |
3.2 基于现场总线的可编程控制系统 | 第22-28页 |
3.2.1 基于现场总线的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可编程思路 | 第23-25页 |
3.2.2 基于现场总线的可编程控制系统主体功能规划 | 第25-28页 |
3.3 基于现场总线的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分析 | 第28-30页 |
3.3.1 系统运行方式分析 | 第28页 |
3.3.2 系统组建、安装、维护分析 | 第28-29页 |
3.3.3 系统升级改造分析 | 第29页 |
3.3.4 系统冗余设计 | 第29-30页 |
3.3.5 系统兼容性、扩展性分析 | 第30页 |
3.4 基于CAN 总线的可编程控制系统的分析 | 第30-37页 |
3.4.1 CAN 总线网络最大总线线路长度的确定 | 第31-33页 |
3.4.2 总线长度与总线传输速度的关系 | 第33-35页 |
3.4.3 系统运行时延分析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 第37-49页 |
4.1 顺序控制节点设计 | 第37-44页 |
4.1.1 CAN 接口电路设计 | 第38-40页 |
4.1.2 存储器的相关部分电路 | 第40-41页 |
4.1.3 人机接口部分 | 第41页 |
4.1.4 CPLD 设计 | 第41-44页 |
4.2 远程I/O 节点设计 | 第44-46页 |
4.2.1 开关量输入电路设计 | 第45页 |
4.2.2 开关量输出电路设计 | 第45-46页 |
4.3 混合节点的设计 | 第46页 |
4.4 系统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 第46-49页 |
4.4.1 器件布局 | 第46-47页 |
4.4.2 布线方式 | 第47页 |
4.4.3 退藕电容配置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9-72页 |
5.1 系统通信协议制订 | 第49-53页 |
5.1.1 接口定义描述 | 第49-51页 |
5.1.2 信息帧规划(通信描述) | 第51-53页 |
5.2 顺序控制节点设计 | 第53-61页 |
5.2.1 功能模块设计 | 第54-56页 |
5.2.2 顺序控制参数(内存分配) | 第56-57页 |
5.2.3 编译原理 | 第57-61页 |
5.3 智能节点设计 | 第61-67页 |
5.3.1 远程I/O 节点的设计 | 第62-65页 |
5.3.2 回路控制节点设计 | 第65-67页 |
5.3.3 混合节点的设计 | 第67页 |
5.4 监控节点设计 | 第67-72页 |
第六章 系统在发黑线上的应用 | 第72-79页 |
6.1 系统应用背景 | 第72页 |
6.2 工艺过程分析 | 第72-73页 |
6.3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第73-75页 |
6.4 程序设计过程 | 第75-78页 |
6.5 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