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 ·球形棕囊藻的分类与生活史的研究 | 第11-13页 |
| ·球形棕囊藻赤潮与危害 | 第13-14页 |
| ·赤潮防治对策 | 第14-17页 |
| ·赤潮治理方法 | 第14-17页 |
| ·球形棕囊藻赤潮的治理 | 第17页 |
| ·球形棕囊藻计数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除藻药剂的选定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快速测定球形棕囊藻生物量的研究 | 第20-2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2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20-21页 |
| ·藻种培养 | 第21页 |
| ·球形棕囊藻活体荧光光谱测定 | 第21页 |
| ·球形棕囊藻的同步发射光谱 | 第21页 |
| ·积分球-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1-22页 |
| ·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法 | 第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7页 |
| ·球形棕囊藻活体荧光光谱 | 第22-23页 |
| ·球形棕囊藻的同步发射光谱 | 第23-24页 |
| ·紫外可见扫描光谱 | 第24-25页 |
| ·几种测定方法的标准曲线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热胁迫对球形棕囊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及色素分析 | 第29-3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29-30页 |
| ·藻种培养 | 第30页 |
| ·热胁迫实验 | 第30页 |
| ·球形棕囊藻的色素提取及其测定 | 第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 ·热胁迫对球形棕囊藻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30-32页 |
| ·色素成分的荧光分析 | 第32-33页 |
| ·色素成分的HPLC分析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盐度、N、P及Fe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影响 | 第35-5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35-36页 |
| ·藻种培养 | 第36页 |
| ·盐度实验 | 第36页 |
| ·N、P、Fe藻细胞培养的影响 | 第36页 |
| ·流式细胞仪测定藻细胞 | 第36-37页 |
| ·藻细胞色素提取与测定 | 第37页 |
| ·藻液中N、P、Fe测定 | 第37页 |
| ·藻细胞的形态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 ·盐度对藻细胞的影响 | 第37-40页 |
| ·N、P、Fe浓度对藻细胞生长影响 | 第40-42页 |
| ·流式细胞仪研究藻细胞 | 第42-43页 |
| ·藻细胞的色素成分变化 | 第43-45页 |
| ·藻液中N、P、Fe浓度变化情况 | 第45-47页 |
| ·藻细胞的形态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球形棕囊藻湛江株与汕头株对比分析 | 第50-6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 ·材料和仪器 | 第51页 |
| ·藻种纯化及培养 | 第51页 |
| ·形态观察 | 第51-52页 |
| ·流式细胞仪测定藻细胞 | 第52页 |
| ·多糖的提取及测定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 ·观察结果 | 第52-57页 |
| ·流式细胞仪研究藻细胞 | 第57-58页 |
| ·多糖成分 | 第58-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附表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