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兼论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
导言 | 第1-17页 |
第一章 后现代转向与现代性的终结 | 第17-35页 |
一、现代性的谱系与时间的形而上学 | 第17-23页 |
二、现代性的事件与后现代性的诊断 | 第23-29页 |
三、现代性的终结与后现代性的凸显 | 第29-35页 |
第二章 后现代转向与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 第35-53页 |
一、后现代性范式与后形而上学思想 | 第35-43页 |
二、工具理性神话与知性思维的消解 | 第43-46页 |
三、形而上学谵妄与本体思维的解构 | 第46-53页 |
第三章 后现代转向与后现代性开端 | 第53-74页 |
一、后现代幽灵: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 | 第53-60页 |
二、后现代语境:马克思的症候阅读 | 第60-67页 |
三、认识论断裂:黑格尔的理论债务 | 第67-74页 |
第四章 后现代转向与哲学的终结 | 第74-90页 |
一、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 | 第74-80页 |
二、本体论颠覆与当代西方哲学转向 | 第80-85页 |
三、后现代转向与后哲学文化的兴起 | 第85-90页 |
第五章 后现代转向与理性的解构 | 第90-120页 |
一、理性的奠基 | 第90-94页 |
二、理性的确立 | 第94-104页 |
三、理性的吊诡 | 第104-111页 |
四、理性的崩溃 | 第111-120页 |
第六章 后现代转向与主体性的终结 | 第120-139页 |
一、主体的终结与西方哲学转向 | 第120-127页 |
二、自我的镜像与言述过程主体 | 第127-131页 |
三、生存的困境与主体性的黄昏 | 第131-139页 |
第七章 后现代转向与艺术的审美言说 | 第139-174页 |
一、拒斥形而上学的语言学转向 | 第139-144页 |
二、言说不可言说的诗性语言观 | 第144-152页 |
三、进入澄明之境的审美性存在 | 第152-163页 |
四、世界去魅之后的艺术化返魅 | 第163-174页 |
第八章 后现代转向与文化生产 | 第174-197页 |
一、生产实践与文化艺术生产 | 第174-181页 |
二、文化生产与传媒文化政治 | 第181-191页 |
三、消费社会与艺术生产消费 | 第191-197页 |
结语 | 第197-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第214-216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16-220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20-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