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导论 | 第1-19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页 |
| ·关于“斯大林模式” | 第9-13页 |
|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 ·社会主义的“具体模式”与“基本制度”的区分 | 第10-11页 |
|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模式”概念的使用 | 第11页 |
|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 第11-12页 |
|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 第12-13页 |
|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发展阶段的分期问题 | 第13-19页 |
| ·国家发展的本质和主题 | 第13-14页 |
| ·历史分期的标准 | 第14-15页 |
| ·重大历史事件的阶段性意义 | 第15-19页 |
| 第2章 “以俄为师”: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确立 | 第19-29页 |
| ·选择斯大林模式的原因 | 第19-24页 |
|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选择斯大林模式的必要前提 | 第19-20页 |
| ·按照苏共榜样建立的党的存在,是推行斯大林模式的组织和政治准备 | 第20-21页 |
| ·广泛的社会支持,是选择斯大林模式的社会基础 | 第21-22页 |
| ·“一边倒”,是推行斯大林模式的国际环境 | 第22-24页 |
|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确立 | 第24-29页 |
| ·学习苏联的高潮 | 第24-26页 |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形成 | 第26-29页 |
| 第3章 “以苏为鉴”:对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 第29-42页 |
| ·“以苏为鉴”的历史条件 | 第29-32页 |
| ·国际因素 | 第29-30页 |
| ·国内因素 | 第30-32页 |
| ·“以苏为鉴”过程中的两种趋向 | 第32-42页 |
| ·初步探索的成果 | 第32-38页 |
| ·斯大林模式强化倾向 | 第38-42页 |
| 第4章 “反修防修”: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强化 | 第42-51页 |
| ·斯大林模式被强化的历史背景 | 第42-43页 |
| ·国际背景 | 第42-43页 |
| ·国内背景 | 第43页 |
|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强化 | 第43-48页 |
| ·权力高度集中 | 第43-44页 |
| ·个人崇拜、个人专断恶性发展 | 第44-46页 |
| ·“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 | 第46-47页 |
| ·经济建设战备化 | 第47-48页 |
| ·毛泽东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原因 | 第48-51页 |
| ·未能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问题 | 第48-49页 |
| ·未能正确区别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 | 第49-50页 |
| ·未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党际、国家关系 | 第50-51页 |
| 第5章 “走自己的路”:对斯大林模式的扬弃 | 第51-59页 |
| ·“走自己的路”的历史条件 | 第51-53页 |
| ·中共对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重新认识 | 第51-52页 |
|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反思 | 第52页 |
|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第52-53页 |
|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 第53-59页 |
|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 第53-54页 |
| ·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转变 | 第54-55页 |
| ·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 第55-56页 |
| ·从平均主义到“先富”、“共富”的转变 | 第56-57页 |
| ·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 | 第57页 |
| ·从权力集中、民主法制不足到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转变 | 第57-59页 |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