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对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体制及其变迁的探讨 | 第13页 |
·对建国以来行政区划体制沿革的研究 | 第13页 |
·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调整现行行政区划方面所进行的研究 | 第13页 |
·从行政区划体制改革与创新的环境视角所进行的生态式研究 | 第13-14页 |
·对国外行政区划体制及中外行政区划体制比较所进行的研究 | 第14页 |
·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角度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研究的框架和方法、难点和重点 | 第15-18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5页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考察 | 第18-25页 |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变迁 | 第18-21页 |
·“市管县”体制的具体模式 | 第21-23页 |
·地市合并型 | 第21-22页 |
·地改市与县级市改区型 | 第22页 |
·地改市与县(自治县)改区型 | 第22页 |
·一个地区分割为几个地级市型 | 第22-23页 |
·一个地区(市)分割为几个地级市型 | 第23页 |
·地市合并的同时分割原地区型 | 第23页 |
·地改市的同时分割原地区型 | 第23页 |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合理性 | 第23-25页 |
·加强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 第24页 |
·发挥市带县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24页 |
·形成经济合力,培育中心城市的快速成长 | 第24页 |
·统一城乡规划,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 第24-25页 |
第3章 现行“市管县”体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 | 第25-33页 |
·“市管县”体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正面影响 | 第25-29页 |
·“市管县”体制对拉动城乡区域市场构建的效用分析 | 第25-26页 |
·“市管县”体制对催生城市经济聚集效应形成的效用分析 | 第26-28页 |
·“市管县”体制对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效用分析 | 第28-29页 |
·“市管县”体制对城乡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 | 第29-33页 |
·“市管县”体制与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小马拉大车”矛盾 | 第29-30页 |
·“市管县”体制与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城市虚化”矛盾 | 第30-31页 |
·“市管县”体制与城乡协调发展中的“市吃县”矛盾 | 第31-33页 |
第4章 推进“市管县”体制改革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33-47页 |
·逐步推行“省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33-37页 |
·推行“省管县”体制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推行“省管县”体制应坚持的原则 | 第34-36页 |
·推行“省管县”体制的具体措施 | 第36-37页 |
·完善现行“市管县”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37-42页 |
·改革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发挥以城带乡的实际功能 | 第37-40页 |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破解城乡协调发展难题 | 第40-42页 |
·尝试推行“县下辖市”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42-44页 |
·推行“县下辖市”模式的现实意义 | 第42-43页 |
·推行“县下辖市”模式的初步设想 | 第43-44页 |
·探讨构建跨行政区协调合作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44-47页 |
·构建跨行政区协调合作机制的总体框架 | 第44-45页 |
·构建跨行政区协调合作机制的基本原则 | 第45-46页 |
·构建跨行政区协调合作机制的组织建设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