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符号、缩略词说明 | 第12-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2页 |
·固体酸的概述 | 第14-15页 |
·固体超强酸的发展历史 | 第15-17页 |
·固体超强酸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固体超强酸的表面酸性 | 第18-20页 |
·影响固体超强酸活性的因素 | 第20-21页 |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 | 第21页 |
·本研究工作的方法与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固体超强酸SMT 的制备 | 第22-26页 |
·前言 | 第2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5页 |
·固体超强酸SO_4~(2-)/TiO_2 的制备 | 第22页 |
·固体超强酸SMT 的制备 | 第22页 |
·探针反应及催化活性表征 | 第22-23页 |
·MoO_3含量对SMT 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3页 |
·焙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硫酸浸渍浓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4页 |
·沉淀pH 值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固体超强酸SMT 的结构分析 | 第26-32页 |
·前言 | 第26页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固体超强酸SMT 的DTA 分析 | 第26-27页 |
·固体超强酸SMT 和SO_4~(2-)/TiO_2的FT-IR 比较 | 第27-28页 |
·MoO_3 含量对SMT 催化剂的FT-IR 的影响 | 第28页 |
·焙烧温度对SMT 的FT-IR 的影响 | 第28-29页 |
·固体超强酸SMT 的XRD 分析 | 第29-30页 |
·MoO_3 含量对催化剂SMT 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0页 |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SMT 比表面积的影响 | 第30-31页 |
·固体超强酸SMT 可能的结构状态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固体超强酸SMT 的表面酸性分析 | 第32-39页 |
·前言 | 第3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吸附吡啶的SMT 样品的制备 | 第32页 |
·固体超强酸SMT 吸附的吡啶FT-IR 分析 | 第32-33页 |
·固体超强酸SMT 表面酸性形成机理 | 第33-34页 |
·MoO_3 含量对SMT 酸强度的影响 | 第34页 |
·焙烧温度对SMT 酸强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酸量分析原理 | 第35-36页 |
·指示剂溶液及正丁胺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36页 |
·MoO_3 含量对SMT 酸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焙烧温度对SMT 酸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固体超强酸SMT 的酯化催化活性分析 | 第39-50页 |
·前言 | 第39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固体超强酸SMT 催化酯化反应机理 | 第39-40页 |
·催化合成丙酸正丁酯优化条件的选择 | 第40-41页 |
·优化条件的验证 | 第41页 |
·固体超强酸SMT 与其他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比较 | 第41-42页 |
·固体超强酸SMT 与SO_4~(2-)/TiO_2 酯化催化活性比较 | 第42-43页 |
·固体超强酸SMT 与SO_4~(2-)/TiO_2 使用寿命考察 | 第43页 |
·固体超强酸SMT 催化剂的再生 | 第43页 |
·固体超强酸SMT 催化剂失活探讨 | 第43-44页 |
·固体超强酸SMT 催化酯化动力学分析 | 第44-47页 |
·酯化反应的选择性与产物分析 | 第47页 |
·SMT 对其他丙酸酯的催化活性 | 第47-48页 |
·其他丙酸酯的产物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7页 |
附录 B1 SMT 催化合成丙酸正丁酯生成物的气相色谱图 | 第57-58页 |
附录 B2 产物丙酸正丁酯的 FT-IR 谱图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