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IP网络流量捕获监测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2页 |
| ·流量监测技术分类 | 第16-20页 |
| ·流量监测项目及成果 | 第20-22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2页 |
| ·论文组织结构和章节划分 | 第22-24页 |
| 第2章 Tcpdump 分析和 BPF 改进 | 第24-33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Tcpdump 技术分析 | 第24-29页 |
| ·BPF 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 ·过滤器虚拟机 | 第27-29页 |
| ·BPF 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 ·BPF 的改进 | 第30-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Windump 及包捕获工具性能评价 | 第33-44页 |
| ·引言 | 第33页 |
| ·Winpcap 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 ·网络组包过滤器 | 第34页 |
| ·低级动态链接库 | 第34页 |
| ·高级动态链接库 | 第34页 |
| ·NPF 功能分析 | 第34-37页 |
| ·包截获 | 第35-36页 |
| ·数据包转储 | 第36页 |
| ·包注入 | 第36-37页 |
| ·网络监测 | 第37页 |
| ·Winpcap 包捕获过程 | 第37-39页 |
| ·Tcpdump 和 Windump 的区别 | 第39页 |
| ·两种工具的实验评估 | 第39-43页 |
| ·实验环境 | 第40-41页 |
|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基于轮询的高速网络流量捕获技术 | 第44-61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基于轮询的包捕获技术 | 第45-50页 |
| ·中断的性能瓶颈分析 | 第45-47页 |
| ·基于轮询的包捕获 | 第47-49页 |
| ·性能评估 | 第49-50页 |
| ·方法改进 | 第50-58页 |
| ·内存分配及数据结构 | 第52-53页 |
| ·网卡直接访问用户态 | 第53-54页 |
| ·用户直接访问内核态 | 第54-55页 |
| ·网卡和应用程序的无冲突访问 | 第55-58页 |
| ·实验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结束语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