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 1 松萎蔫病的病状与病程发展过程研究 | 第9-10页 |
| 2 松萎蔫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第10-12页 |
| 3 松萎蔫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 第12-14页 |
| 4 松树体防卫反应的研究 | 第14-15页 |
| 5 关于松萎蔫病致病机理的几种学说 | 第15-17页 |
| ·酶学说 | 第15页 |
| ·空穴化学说 | 第15-16页 |
| ·毒素学说 | 第16-17页 |
| 6 松材线虫携带的致病细菌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结语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松材线虫携带的致病细菌毒素导致松萎蔫的病状观察 | 第19-31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19-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供试菌种 | 第19页 |
| ·供试线虫 | 第19页 |
| ·供试毒素 | 第19页 |
|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 ·培养基 | 第19页 |
| ·试验仪器 | 第19页 |
| ·试剂 | 第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 ·松材线虫的培养 | 第20页 |
| ·无菌松材线虫的培养 | 第20页 |
| ·松材线虫悬液的制备 | 第20页 |
| ·细菌无细胞滤液的制备 | 第20页 |
| ·细菌的活化 | 第20页 |
| ·细菌的培养 | 第20页 |
| ·细菌无细胞滤液的制备 | 第20页 |
| ·接种和观察 | 第20-22页 |
| ·接种处理液 | 第20-21页 |
| ·黑松病程发展参考阶段 | 第21页 |
| ·接种试验 | 第21-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 ·试验结果 | 第22-25页 |
| ·接种野生松材线虫的黑松的病状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 ·接种致病细菌GcM5-1A 菌株无细胞滤液黑松的病状发展情况 | 第23页 |
| ·接种无菌松材线虫与致病细菌GcM5-1A 混合物的黑松的病状发展情况 | 第23页 |
| ·接种致病细菌GcM5-1A 鞭毛蛋白毒素Flg 的黑松的病状发展情况 | 第23页 |
| ·接种无菌松材线虫与非致病细菌AM2C 混合物的黑松的病状发展情况 | 第23页 |
| ·接种非致病细菌AM2C 菌株无细胞滤液的黑松的病状发展情况 | 第23页 |
| ·接种无菌松材线虫的黑松的病状发展情况 | 第23-25页 |
| ·试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 第25-28页 |
| ·不同剂量的致病细菌GcM5-1A 无细胞滤液对黑松第2 阶段病状出现时间的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 第25页 |
| ·不同剂量的致病细菌GcM5-1A 无细胞滤液对黑松病程天数的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 第25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黑松第2 阶段病状出现时间的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 第25-26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黑松病程天数的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 第26-28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8-31页 |
| ·结论 | 第28页 |
| ·讨论 | 第28-31页 |
| ·不同接种处理对黑松发病影响的讨论 | 第29-30页 |
| ·致病细菌GcM5-1A 无细胞滤液对黑松发病影响的讨论 | 第29页 |
| ·无菌松材线虫与致病细菌GcM5-1A 混合物对黑松发病影响的讨论 | 第29-30页 |
| ·关于一些个别现象的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松材线虫携带的致病细菌毒素导致松萎蔫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1-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供试菌种 | 第31页 |
| ·供试线虫 | 第31页 |
| ·供试毒素 | 第31页 |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 ·培养基 | 第31页 |
|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 ·试剂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 ·松材线虫的培养 | 第31-32页 |
| ·无菌松材线虫的培养 | 第32页 |
| ·松材线虫悬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细菌无细胞滤液的制备 | 第32页 |
| ·接种试验 | 第32页 |
| ·取样观察 | 第32-33页 |
| ·黑松病程发展参考阶段 | 第32页 |
| ·不同接种处理的黑松的取样时间 | 第32-33页 |
| ·取样方法 | 第33页 |
| ·样品类型 | 第33页 |
|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 第3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 ·健康黑松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3页 |
| ·接种野生松材线虫的黑松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3页 |
| ·接种致病细菌GcM5-1A 无细胞滤液的黑松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3页 |
| ·接种无菌松材线虫与致病细菌GcM5-1A 混合物的黑松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3-34页 |
| ·接种致病细菌GcM5-1A 鞭毛蛋白毒素Flg 的黑松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4页 |
| ·接种无菌松材线虫与非致病细菌AM2C 混合物的黑松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4页 |
| ·接种无菌松材线虫的黑松组织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4-4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 ·结论 | 第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关于松萎蔫病导致黑松萎蔫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讨论 | 第42-43页 |
| ·关于松材线虫携带的致病细菌产毒的讨论 | 第43-44页 |
| ·关于感病黑松取样后病状停滞或病害延迟的讨论 | 第44页 |
| 4 图版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5-49页 |
| 1 结论 | 第45-46页 |
| 2 讨论 | 第46-48页 |
| ·关于致病细菌毒素导致黑松萎蔫的病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讨论 | 第46-47页 |
| ·关于松材线虫与其携带的细菌的关系的讨论 | 第47页 |
| ·关于松萎蔫病发展的关键阶段的讨论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 附图 | 第56-57页 |
| 图版 | 第57-78页 |
| 详细摘要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