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形成 | 第8-13页 |
(一) 发展观概念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 第9页 |
(三)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形成的客观依据 | 第9-11页 |
1、依据他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 | 第9-10页 |
2、依据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深透认识 | 第10页 |
3、依据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 第10-11页 |
(四)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形成的基础 | 第11页 |
2、改革直接动力观和科技第一动力观是社会主义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点 | 第11-12页 |
3、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形成的立论基石 | 第12-13页 |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 第13-23页 |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 第13-18页 |
1、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与战略 | 第13-14页 |
2、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与规律 | 第14-16页 |
3、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 第16-17页 |
4、社会主义发展的依靠与保障 | 第17-18页 |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基本特征 | 第18-23页 |
1、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有创新性 | 第18-19页 |
2、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 | 第19-20页 |
3、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 | 第20-21页 |
4、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具有强烈的求实性和实践性 | 第21-23页 |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核心和路径选择 | 第23-31页 |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能够持续,有后劲 | 第23页 |
(二) 社会主义发展“能够持续”和“有后劲”的实现途径 | 第23-25页 |
1、协调好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24页 |
2、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协调发展 | 第24页 |
3、坚持改革开放才可以保障社会主义中国快速、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 第24-25页 |
4、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能够持续”和“有后劲”的根本出路 | 第25页 |
(三) 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25-31页 |
1、在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中持续发展 | 第25-27页 |
2、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中协调发展 | 第27-28页 |
3、抓住历史时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发展 | 第28-30页 |
4、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领导核心和实践主体的统一中实现发展 | 第30-31页 |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战略意义 | 第31-34页 |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 | 第31-32页 |
(二)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为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第32-33页 |
(三)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是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 | 第33-34页 |
结束语 | 第34页 |
注释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