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6页 |
|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 ·土壤根围促生细菌的研究 | 第8-9页 |
| ·土壤中根围促生细菌的作用机理 | 第9-13页 |
| ·ACCD 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促进植物生长的根围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16-23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6-1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 ·采集土样 | 第16页 |
| ·生物筛选 | 第16-17页 |
| ·DNA 操作与序列分析 | 第17-19页 |
| ·目标菌株的16S RDNA 的克隆与分析 | 第1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 ·促生菌的分离 | 第19页 |
| ·促生菌筛选结果 | 第19-21页 |
| ·目标菌株的鉴定 | 第21-22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2-23页 |
| 3 含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盐基因的菌株筛选及鉴定 | 第23-3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供试土样 | 第23页 |
| ·分离土样 | 第23-24页 |
| ·DNA 操作与序列分析 | 第24页 |
| ·筛选菌株 | 第24页 |
| ·对得到的菌株进行相似性比较 | 第24页 |
| ·目标菌的16S RDNA 的克隆与分析 | 第24-25页 |
| ·生理生化性状分析 | 第25-26页 |
| ·生防相关性状的检测 | 第25页 |
| ·抗生素2,4-DAPG 产生菌的PCR 检测 | 第25页 |
| ·抗生素2,4-DAPG 的定性检测 | 第25页 |
| ·氢氰酸的检测 | 第25页 |
| ·嗜铁素的检测 | 第25-26页 |
| ·蛋白酶的检测 | 第26页 |
| ·对病原真菌平板拮抗作用 | 第26页 |
| ·温室防治番茄青枯病试验 | 第26页 |
| ·温室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 | 第26页 |
| ·目的菌株的促生效果的检测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 ·促生菌PCR 筛选结果 | 第26-27页 |
| ·对菌株进行相似性比较 | 第27页 |
| ·目标菌株MX01 与LG 的鉴定 | 第27-30页 |
| ·促生相关性状的检测 | 第30页 |
| ·菌株MX01 产抗生素的检测 | 第30-31页 |
| ·拮抗测定 | 第31-32页 |
| ·温室生测效果 | 第32-33页 |
| ·对筛选的目的菌株进行生物学检测 | 第33-3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6页 |
| ·促生菌株MX01 和LG 的作用效果 | 第35页 |
| ·目的菌株的鉴定 | 第35页 |
| ·菌株MX01、LG 的生防功能相关因子的初步分析 | 第35-36页 |
| 4 ACC 脱氨基酶基因得克隆及缺失突变 | 第36-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43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36-37页 |
| ·培养基与常用缓冲液 | 第37-38页 |
| ·DNA 的操作方法 | 第38-42页 |
| ·基因文库的扩增和保存 | 第42页 |
| ·基因组文库的筛选 | 第42页 |
| ·ACC 脱氨基酶基因的缺失突变 | 第42-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 ·菌株MX01 基因组文库的评价 | 第43-44页 |
| ·ACCD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 ·ACCD 基因的缺失 | 第45-4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 附录 | 第54-62页 |
| 附图 | 第62-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