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前言 | 第1-15页 |
| 1 民事纠纷及其多元化解决路径 | 第15-27页 |
| ·民事纠纷的内涵与特点 | 第15-17页 |
| ·纠纷的内涵 | 第15页 |
| ·民事纠纷的内涵 | 第15-16页 |
| ·民事纠纷的特点 | 第16-17页 |
| ·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类型 | 第17-20页 |
| ·纠纷解决的一般理论 | 第17-18页 |
| ·民事纠纷解决方式的类型 | 第18-20页 |
| ·民事纠纷多元化解决路径的理论依据 | 第20-27页 |
| ·利益和冲突的多元化 | 第20-22页 |
| ·社会主体关系的多元化 | 第22-23页 |
| ·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多元化 | 第23-24页 |
| ·纠纷解决手段的多元化 | 第24-25页 |
| ·利益计算因素 | 第25-26页 |
| ·纠纷主体广泛的程序选择权 | 第26-27页 |
| 2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原理 | 第27-47页 |
|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概念与类型 | 第27-31页 |
|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概念 | 第27-29页 |
|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类型 | 第29-31页 |
|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纠纷主体需求的回应 | 第31-34页 |
| ·经济人对效益的追求 | 第31-32页 |
| ·社会人维持复杂关系的需要 | 第32-33页 |
| ·纠纷主体对实质正义的向往 | 第33-34页 |
|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 第34-42页 |
| ·民事诉讼的功能及其缺陷 | 第34-38页 |
|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功能及优势 | 第38-40页 |
|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与民事诉讼的互补协调 | 第40-42页 |
| ·法治、社会自治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 | 第42-47页 |
| ·传统法治的内涵缺陷与现代法治的理念更新 | 第42-44页 |
| ·社会自治及其与国家法治的关系 | 第44-45页 |
| ·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对现代法治、社会自治的积极意义 | 第45-47页 |
| 3 域外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47-67页 |
| ·ADR 发展的时代背景:福利国家接近正义的三波运动 | 第47-50页 |
| ·美国的ADR | 第50-54页 |
| ·美国纠纷解决的观念变革与ADR 的发展脉络 | 第50-52页 |
| ·美国的ADR 类型 | 第52-54页 |
| ·日本的ADR | 第54-58页 |
| ·日本调停制度的特征 | 第54-56页 |
| ·日本的民事调停制度 | 第56页 |
| ·日本的家事调停制度 | 第56-58页 |
| ·英国的ADR | 第58-61页 |
| ·英国的ADR 机构 | 第59页 |
| ·英国的ADR 类型 | 第59-61页 |
| ·德国的ADR | 第61-64页 |
| ·德国的ADR 概况 | 第61页 |
| ·德国的ADR 类型 | 第61-64页 |
| ·澳大利亚的ADR | 第64-66页 |
| ·澳大利亚的ADR 机构 | 第64页 |
| ·澳大利亚的ADR 类型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4 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以人民调解为例 | 第67-79页 |
| ·调解及其在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中的代表性地位 | 第67-69页 |
| ·“和合”与“礼治”:适合调解生长的文化土壤 | 第67-68页 |
| ·调解有助于缓和法律移植与本土社会关系的冲突 | 第68-69页 |
| ·调解之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代表性地位 | 第69页 |
| ·调解之于现代法治社会的积极意义 | 第69-71页 |
| ·人民调解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71-72页 |
| ·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 第72-74页 |
| ·法院对人民调解的司法审查 | 第74-75页 |
| ·当前人民调解的一些新动向 | 第75-77页 |
| ·乡镇司法调解中心 | 第75-76页 |
| ·城市社区调解中心 | 第76-77页 |
|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几个问题 | 第77-79页 |
| ·扩大人民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77页 |
| ·完善人民调解员任职资格的规定 | 第77-78页 |
| ·完善调解中为当事人保密的规则 | 第78-79页 |
| 结语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