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体验状态下的青少年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对上海市及江西省上饶市若干中学的调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一、写作动机 | 第12-14页 |
(一) 我与我的学生关于网络虚拟的经历 | 第12-13页 |
(二) 国家政策及社会对青少年与网络的关注 | 第13-14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4-18页 |
(一) 研究基点——人们的谈网色变 | 第14-15页 |
(二) 研究对象——沪饶的中学生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为主 | 第16-17页 |
(四) 研究结论——反思与建议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网络虚拟体验及其与现实的冲突 | 第18-29页 |
一、何为“网络虚拟体验” | 第18-24页 |
(一) “虚拟”是不是“虚假 | 第18-19页 |
(二) “虚拟”是对现实的创造性超越 | 第19-22页 |
(三) “网络虚拟体验”是虚拟时空中的真实体验 | 第22-24页 |
二、网络虚拟体验与现实生活体验之间的冲突 | 第24-29页 |
(一) 数字化网络对现代人人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二) 虚拟世界削减现实功利的课程与教育 | 第25-26页 |
(三) 虚拟网络空间中的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异化 | 第26-29页 |
第三章 网络虚拟体验下的青少年状态的实证性调查 | 第29-54页 |
一、所欲揭示的问题与问卷设计 | 第29-31页 |
(一) 问卷内容与被试的设计 | 第29-30页 |
(二) 问卷样本的抽取 | 第30-31页 |
(三) 访谈设计与对象选择 | 第31页 |
二、问卷结果与访谈情况 | 第31-49页 |
(一) 调查者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 第31-34页 |
(二) 问卷中各部分结果及访谈的详细内容 | 第34-49页 |
三、网络虚拟体验对青少年的影响 | 第49-54页 |
(一) 对人格塑造的威胁 | 第49-52页 |
(二) 虚拟主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威胁 | 第52-54页 |
第四章 网络虚拟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 第54-66页 |
一、网络对传统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冲击 | 第54-58页 |
(一) 网络信息干扰遗产性知识的传承 | 第54-56页 |
(二) 网络活动对不可逆转的学习时间的占有 | 第56页 |
(三) 对虚拟游戏的沉迷导致学业的荒废 | 第56-58页 |
二、网络交际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 | 第58-61页 |
(一) 网络虚拟交际造成的社会化失控 | 第58-59页 |
(二) 网络虚拟交往弱化社会责任感 | 第59-61页 |
三、虚拟网络弱化国家对价值的控制 | 第61-66页 |
(一) 虚拟网络的匿名性导致道德失范 | 第61-62页 |
(二) 虚拟交往导致双重人格 | 第62-64页 |
(三) 虚拟网络的无他人快乐原则导致道德弱化 | 第64-66页 |
第五章 教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66-83页 |
一、政府作为: 法规制约和宏观调控 | 第66-70页 |
(一) 建立针对性法规 | 第67-68页 |
(二) 大力干预游戏市场 | 第68-70页 |
(三) 加大对网络游戏产业的宏观调控 | 第70页 |
二、教育主管部门: 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 | 第70-75页 |
(一) 创设虚拟学习环境 | 第71-72页 |
(二) 构建虚拟学习共同体 | 第72-75页 |
三、社会: 各界力量齐心协力 | 第75-79页 |
(一) 社会公共部门——打击黑网吧,为学校分忧 | 第75-78页 |
(二) 社区——开设绿色网吧,助学校一臂之力 | 第78-79页 |
(三) 媒体——增加网络的正面宣传,配合学校教育 | 第79页 |
四、学校管理: 变单一机械式管理为多样化管理 | 第79-81页 |
五、家庭教育: 学会做网络时代的新家长 | 第81-83页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第83-86页 |
附录二: 教师问卷 | 第86-88页 |
附录三: 校长问卷 | 第88-90页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后记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