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图表索引 | 第9-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Web2.0时代学习范式的转变 | 第11页 |
|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 第11-12页 |
| ·教育技术培训的特殊性 | 第12页 |
| ·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 ·研究问题的界定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调查研究法 | 第16页 |
| ·因果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 ·实地考察法 | 第16页 |
| ·访谈法 | 第16-17页 |
| ·行动研究法 | 第17-18页 |
| 第2章 教育技术培训中生成课程的必要性 | 第18-29页 |
| ·生成课程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 第18-20页 |
|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 | 第20-21页 |
| ·教育技术培训中的生成课程 | 第21-23页 |
| ·生成课程的定义 | 第21-22页 |
| ·生成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关系 | 第22-23页 |
| ·教育技术培训中生成课程的必要性之实证研究 | 第23-28页 |
| ·实践项目简介 | 第23-24页 |
| ·实践效果分析 | 第24-25页 |
| ·总结与启示 | 第25-28页 |
| ·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一个隐喻转变—ALL THAT JAZZ! | 第28-29页 |
| 第3章 教育技术培训中生成课程开发模式之一—过程互动式 | 第29-60页 |
| ·过程互动式开发模式的总架构 | 第29-30页 |
| ·过程互动式开发模式的实践基础 | 第30-32页 |
| ·苏州研究型教师培训项目 | 第30页 |
| ·过程互动式开发模式的由来 | 第30页 |
| ·培训效果总结 | 第30-32页 |
| 3 过程互动式开发模式的具体环节 | 第32-54页 |
| ·过程互动式教学环境设计 | 第32-38页 |
| ·过程互动式教学过程设计 | 第38-42页 |
| ·过程互动式学习资源设计 | 第42-48页 |
| ·过程互动式教学评价设计 | 第48-54页 |
| ·在过程互动式中生成课程的核心 | 第54-60页 |
| ·讲师团队的课程生成研讨会 | 第55-57页 |
| ·培养生成课程的能力 | 第57-58页 |
| ·倾听教师的声音 | 第58-60页 |
| 第4章 教育技术培训中生成课程开发模式之二—参与设计式 | 第60-79页 |
| ·初步假设 | 第60-65页 |
| ·苏州项目的启示 | 第60页 |
| ·一线教师参与培训课程编写 | 第60-61页 |
| ·一线教师的态度 | 第61-64页 |
| ·初步结论 | 第64-65页 |
| ·实践研究 | 第65-72页 |
| ·张家港教育技术培训案例 | 第65-67页 |
| ·培训活动的个案研究 | 第67-68页 |
| ·培训效果分析 | 第68-69页 |
| ·原因分析 | 第69-72页 |
| ·借鉴 | 第72-75页 |
| ·借调老师计划 | 第72-74页 |
| ·借调老师计划个案 | 第74-75页 |
| ·经验总结 | 第75页 |
| ·新尝试 | 第75-79页 |
| ·参与设计式开发模式的调整 | 第75-77页 |
| ·实践案例 | 第77-78页 |
| ·总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2页 |
| ·生成课程是一种教师培训模式 | 第79页 |
| ·生成课程是一种资源生成方式 | 第79页 |
| ·生成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79-80页 |
| ·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的建议 | 第80-82页 |
| 结束语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附录 | 第87-9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作者简介 | 第96-97页 |